- 护士币
- 5 点
- 最后登录
- 2011-5-22
- 注册时间
- 2008-12-21
- 积分
- 5
- 帖子
- 100
- 护士币
- 5 点
- 最后登录
- 2011-5-22
- 注册时间
- 2008-12-21
- 帖子
- 100
|
拐是骨科病人在康复过程中常用的辅助工具。在治疗下肢骨折时,正确合理地使用拐,对加速骨折的愈合,早期恢复肢体功能,防止或纠正骨折畸形等有重要关系。现将拐的选择、使用原理、使用方法以及不同部位骨折下地时间、下地标准等介绍如下。
1 骨折患者扶拐下地的标准及时间
下肢骨折" href="http://www.seeyi.net/H/tc/gouz/" target="_blank">骨折患者下地的标准及时间要根据骨折临床愈合情况,骨痂生长好坏、骨折对位情况而定。例如胫腓骨骨折需待患肢伸屈、抬腿时稳定不晃,肌肉有力才能下地,但过晚下地易引起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并可出现延迟愈合。一般骨折下地时间需考虑以下几方面。
1.1 骨折类型 不稳定性骨折、粉碎骨折、短斜面骨折,一般下地时间宜略晚。
1.2 骨折部位 大腿骨折患者比胫腓骨骨折患者下地时间要晚,胫腓骨骨折患者应比踝部骨折患者下地要晚。
1.3 骨折部对位情况 骨折复位对位良好者,临床愈合快,患者可早期下地。如骨折对位不良,重叠畸形或有成角畸形时,过早下地易导致畸形加大,影响骨折愈合,骨折牵引过度及断端分离,必然会延长愈合时间,下地也不宜过早。
1.4 骨痂生长情况 股骨干骨折,一般在伤后5~6周可达骨痂成熟期,并向临床愈合期过渡。此时,局部软组织已恢复正常,肌肉坚强有力,骨折部已有足够骨痂,骨折断端已相当稳定,可考虑下地运动。
2 拐的选择
应使用轻而坚韧的金属拐,拐要能调节长短以适应人体高矮的需要,一般以患者直立时,拐的上端距腋下2~3cm为宜,若拐过长,患者的腋部受压,容易损伤臂丛神经(腋杖麻痹症),为此,拐的上端还应包有海绵腋垫,拐过短,则患者需要弯腰走路,用力不适当,步态不稳定,容易疲劳,也不适宜。此外,为防止患者滑倒,应安上橡皮拐头。
3 拐的使用方法
3.1 如何选用双拐与单拐 一般骨折、脱位、骨与关节疾病的恢复期,患者开始练习下地时,均用双拐。使用双拐时,拐与身体的距离,向前不宜超过正常步态的一步远,放于两侧应与肩宽相似。若拐距身体太远,虽然扩大了支面,但拐的倾斜度也增大,着地时容易滑脱,不便于用力,若拐距身体太近则支面缩小,走路时身体重心易超出支面,也不稳定。故用拐时需根据患者高矮、胖瘦的不同,注意掌握适当的距离。 换为单拐时,要根据骨折临床愈合情况,一般情况下是先去掉患侧拐,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异。例如股骨干中1/3骨折,患者改用单拐时,先要去掉健侧拐,避免骨折端向外成角。凡骨折部位容易或稍有向下成角者,改用单拐时,应先去掉健侧拐。有内成角者,则先去掉患侧拐。
3.2 怎样保持身体的平衡 拐的应用点应在手扶把上,利用臂力支撑体重,避免腋部用力,以防受压。扶拐站立时,患者要抬头前视、挺胸、收腹、不要弯腰看脚。要保持身体挺直,背部肌肉要放松,使身体重心保持在双拐与两下肢合理支面内, 样,身体才能平衡、稳定,不致摔倒。
3.3 步态 患者扶拐走路时,两手握住拐把,先出双拐,再迈患肢,随后跟上健肢,逐步达到健肢迈过患肢,并加大脚步走,但始终应先迈患肢后迈健肢。用拐时,必须注意步态。正常步态为足稍外旋10°~15°,三点着地负重。即足跟占50%,足外缘(第五跖骨头)占20%,足内侧(第一跖骨头)占30%,而主要负重点是在足跟及内侧第一骨头外,外缘为辅。但患者用拐下地时,应把足放平,这样一方面保持了骨折部的力线,另一方面可使骨折部位产生一纵向生理应力,以促进骨折愈合。但禁用足跟或足尖先着地,以防骨折成角畸形。
4 对患者扶拐锻炼时的护理及具体指导
(1)做好思想工作,嘱患者不要操之过急,循序渐进,练习次数由少到多,练习时间由短到长,练习距离由近到远。开始时要在平坦路上走,逐渐练习上下楼梯,若感疲劳应停止练习。(2)初次下地,应先教会患者扶拐靠床边站立,注意有无头晕。开始扶拐行走时,护理人员要紧跟在患者身后,放手但不放眼,密切注意患者,防止摔倒。(3)患者下地后常常出现下肢水肿,严重时可出现皮下出血、淤斑等,此时,应让患者减少活动时间。对大腿骨折患者下地锻炼时,可在其足及小腿部自远而近缠绕弹力绷带,卧床时,取下绷带抬高患肢或配合理疗按摩,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4)自己下地时,一定要先下健肢,上床时,应先扶患肢上床,健肢再跟上。(5)如患者主诉扶拐下地后手腕无力、不能持物,则应注意有无臂丛神经受压。受压严重患者,可出现腕下垂,上肢麻痹,应立即改变活动方法,必要时采用针灸治疗,待症状消失后再练习扶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