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士币
- 206 点
- 最后登录
- 2013-12-31
- 注册时间
- 2008-11-29
- 积分
- 229
- 帖子
- 641
- 护士币
- 206 点
- 最后登录
- 2013-12-31
- 注册时间
- 2008-11-29
- 帖子
- 641
|
五、心律失常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约90%以上有心律失常,在正常人群中心律失常也十分常见。
(一)窦性心律失常 ,
正常窦性心律必须满足:①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在aVR导联倒置,I、Ⅱ、aVF、V3-V6导联直立)。②频率为60-100次/分(P-P或R-R间距为0.6—1.0s)。③节律基本规则(一次描记的心电图上,最长的P-P间距与最短的P-P间距之差≤0.12s)。④激动从窦房结发出后,经过正常途径、以正常速度传导到心室(P-R间期为0.12-0.20s)。⑤激动在心室内的传导也是正常的(QRS波群时间≤0.10s)。上述任意一项或一项以上不满足,均可称为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 ①具有窦性心律的特点;②心率多在100—160次/分之间。窦性心动过缓 ①具有窦性心律的特点;②心率在40—60次/分之间,常伴有窦性心
3.窦性心律不齐 ①具有窦性心律的特点;②在一次描记的心电图上,最长的p-p间距与最短的P-p间距之差>0.12s。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最常见,是生理现象。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和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少见,属于病理现象。
4.窦性停搏 心电图上出现一个或多个显著延长的P-p间歇,而长P-p间歇与基本的窦性p-p间距之间无整倍数关系。
(二)过早搏动
室性早搏最常见,房性早搏次之。夹在两个相邻窦性心搏之间的室性早搏,后面无代偿间期而成为插入型室早。根据早搏出现的频率,分为偶发早搏(<5次/分)和频发早搏(≥6次/分)。连续出现的两个早搏,称为成对出现的早搏;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期前收缩,称为成串期前收缩或短阵性心动过速。早搏与窦性心搏交替出现,连续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二联律。每两个正常窦性心搏后出现一次早搏或每个正常窦性心搏后连续出现两个早搏,如此连续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三联律。
1.室性早搏 ①提早出现的QRS-T,其前无提早出现的异位P,波。②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宽大、畸形,QRS时间≥0.12s;③T波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④有完全性代偿间期。
2.房性早搏 ①提早出现的房性P’波,形态与同导联上的窦性P波不同。②早搏的P,—R间期≥0.12s。③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者相同。④房性早搏后的代偿间期不完全,即房早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的时距小于两个正常窦性p-p间距。
3.交接性早搏 房室交接区提早发出的异位激动,可以向下传人心室而产生形态正常的QRS波群,也可逆行传人心房产生逆行型P’波。心电图特征:①提早的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者相同。②提早的QRS波群之前或之后可有逆行型P,波,也可见不到逆行型P,波。逆P,在QRS波群之前,P’-R间期<0.12s;逆P,在QRS波群之后,R-P'间期<0.20s。③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④交接性早搏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宽大、畸形。
早搏在儿童中少见,老年人则较为常见。早搏可见于健康人,更可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钾,常引起早搏。早搏的诱因包括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血压突然升高、疲劳、过饱或消化不良、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之后。
频发、多源、成对出现的早搏,以及室早的QRS波群特别宽而畸形者,较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在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急性心肌炎、药物毒性反应或低血钾时的室早,常预示可能发生室速、室颤。复杂的室早(如成对出现、多源、R,在T上)比简单的室早更具有严重性。如同时有左室增大、左室射血分数<40%或心力衰竭,室早时出现眩晕、黑蠓或晕厥先兆等应予重视。在二尖瓣病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冠心病患者中,频发、多源性房早,常预示可能发生心房颤动。
(三)异位性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上,自律性增高所致者不到5%折返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的常见机制,占95%以(1)相当于一系列连续(连续3次或3次以上)很快的房性或房室交接性早搏,其频率大多为150-250次/分,节律一般绝对规则。
(2)Qa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Q1lS时间≤0.10s。
(3)ST-T可无变化,但发作时ST段下移和T波倒置者亦不少见。
(4)如能确定房性P,波存在且P,-R间期≥0.12s,则为房性心动过速。如能确定逆行型P,波存在且P,—R间期<0.12s或R-P'间期<0.20s,则为房室交接性心动过速。如因心动过速时异位P,波埋藏于前一心搏的QRS-T中,不易判定异位起搏点的确切部位时,可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心脏正常者,亦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脏病、肺心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急性感染、低血钾、缺氧和洋地黄中毒等。 ’
2.室性心动过速 是指3个或3个以上连续出现的室性异位激动,频率大于或等于100次/分时所形成的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如下:
(1)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异位激动,频率≥100次/分。
(2)R-R间期大致相等,室律可略有不齐。
(3)QaS波群增宽、畸形,QaS时间≥0.12s,T波方向与Q贴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4)房室分离:P波与QRS波群之间无固定关系而各有其自己固定的规律性,即P-P间距相等、R-R间距相等;P波频率<Q贴波群的频率,但P波常埋藏于Q贴—T内不易发现。
(5)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均较室性异位激动提早出现,其前有相关的P波。心室夺获时,Q贴波群形态正常。室性融合波的Q贴波群形态,介于心室夺获的正常QRS波群与室性异位激动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之间。
(6)起始突然的室速为阵发性室速,非阵发性室速常逐渐起始。
室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最常见于冠心病,也可见于其他心脏病、代谢障碍、药物毒性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
(四)扑动与颤动
扑动波快而规则,颤动波更快且不规则。
1.心房扑动 ①P波消失,。代之以间距匀齐、波形一致、连续呈锯齿状、无等电位线的心房扑动波(F波),F波的频率250—350次/分。②房室传导比例常为2:1或4:1,3:1、5:1者少见;房室传导比例固定,心室节律规则;房室传导比例不固定,心室节律不规则。
③0RS波群的形态与窦性Q11S波群的形态相同。 。
2.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可以是阵发性的或持续性的。心电图表现:①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时间不等、波间无等电位线的房颤波(f波),f波的频率在350—600次/分之间。②R-R间距绝对不规则。③Q贴波群形态与窦性Q11S波群形态相同。
心房扑动和颤动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肺心病、缩窄性心包炎及洋地黄中毒。房扑也常见于用奎尼丁或普鲁卡因胺治疗的过程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的心房颤动以阵发性者居多。
3.心室朴动和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是快速室性异位心律最严重的最后状态,为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心室扑动往往是心室颤动的前奏,一旦出现就需按心室颤动紧急处理。
(1)心室扑动:①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规则的、连续的、大幅度的“正弦曲线样”波形;②“正弦曲线样”波形的频率为180—250次/分。
(2)心室颤动:①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形状不一、大小不等、节律绝对不规则的心室颤动波;②室颤波的频率为250—500次/分。
心室颤动时,患者立即意识丧失,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到,全身抽搐、呼吸停止、瞳孔散大,抢救不及时便迅速死亡。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常见于冠心病、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其他心脏病,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中毒,低血钾,,b脏手术或触电。
(五)房室传导阻滞
1.工度房室传导阻滞 ①窦性P波后均有QRS波群。②P-R间期延长:P-R间期≥0.21s;P-R间期超过相应心率的最高值。
2.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有的P波后面有QRS波群,有的P波后面没有QRS波群。
(1)Ⅱ度工型:①P波规律地出现;②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一个P波后无0RS波群,QRS波群脱落后的第一个P-R间期又缩短,如此周而复始。
(2)Ⅱ度Ⅱ型:①心室脱漏(P波后无QRS波群)之前和之后、所有下传搏动(P波后有QRS波群)的P-R间期都是恒定的;②下传的QRS波群常增宽、畸形。
固定的2:1房室传导阻滞是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一个特殊类型。
连续2个或2个以上的P波因传导阻滞未下传至心室,就可诊断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Ⅲ度房宣传导阻滞 所有的心房激动都不能下传心室。此时,心房由窦房结控制,心室则由阻滞部位以下的异位起搏点控制,形成完全性房室脱节(分离)。心电图表现为:
(1)P波和QRS波群完全无关而各有其固定的规律性,即P-P间距相等、R-R间距相等。
(2)P波频率高于QRS波群频率。
(3)控制心室的异位起搏点位于希氏束分叉以上,则QRS波群形态正常,心室率40—60次/分;若起搏点位于希氏束分叉以下,则QRS波群增宽、畸形,心室率40次/分以下。
I度和Ⅱ度工型房室传导阻滞偶尔可见于正常人或运动员,但更多见于心肌炎、冠心病、白喉、房间隔缺损、缺氧,及洋地黄、奎尼丁、p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作用。Ⅱ度Ⅱ型及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也可见于先天性或原发性传导系统退行性变。一般说来,工度和Ⅱ度工型房室传导阻滞病情较轻,而Ⅱ度Ⅱ型及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程度较重而往往需安置起搏器。
(六)心室内传导阻滞
1.右束支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比左束支传导阻滞多见。心电图表现为:
(1)QRS波群时间≥0.12s,V,VAT~>0.06s。
(2)QRS波群前半部接近正常,后半部在多数导联(工、Ⅱ、aVF、V4—V6)出现宽而有切迹的S波,且S波≥0.04s;aVR导联常呈QR型,R波宽而有切迹。最具特征性变化的是V1导联呈fSR,(M)型或宽大有切迹的R波。 ?
(3)Vl、V2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
大面积肺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可出现暂时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永久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或其他有右心室负荷过重的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也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此外,正常人亦可有右束支传导阻滞。
2.左束支传导阻滞 多为器质性病变所致。心电图表现为:
(1)QRS时间≥0.12s,VsVAT~>0.06s。
(2)心室颤动:①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形状不一、大小不等、节律绝对不规则的心室颤动波;②室颤波的频率为250-500次/分。 ’
心室颤动时,患者立即意识丧失,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到,全身抽搐、呼吸停止、瞳孔散大,抢救不及时便迅速死亡。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常见于冠心病、’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其他心脏病,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中毒,低血钾,,b脏手术或触电。
(五)房室传导阻滞
1.工度房室传导阻滞 ①窦性P波后均有QRS波群。②P-R间期延长:P-R间期≥0.21s;P-R间期超过相应心率的最高值。
2.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有的P波后面有QRS波群,有的P波后面没有QRS波群。
(1)Ⅱ度工型:①P波规律地出现;②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一个P波后无QRS波群,QRS波群脱落后的第一个P-R间期又缩短,如此周而复始。
(2)Ⅱ度Ⅱ型:①心室脱漏(P波后无QRS波群)之前和之后、所有下传搏动(P波后有QRS波群)的P-R间期都是恒定的;②下传的QRS波群常增宽、畸形。
固定的2:1房室传导阻滞是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一个特殊类型。
连续2个或2个以上的P波因传导阻滞未下传至心室,就可诊断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Ⅲ度房宣传导阻滞 所有的心房激动都不能下传心室。此时,心房由窦房结控制,心室则由阻滞部位以下的异位起搏点控制,形成完全性房室脱节(分离)。心电图表现为:
(1)P波和QRS波群完全无关而各有其固定的规律性,即P-P间距相等、R-R间距相等。
(2)P波频率高于QRS波群频率。
(3)控制心室的异位起搏点位于希氏束分叉以上,则QRS波群形态正常,心室率40—60次/分;若起搏点位于希氏束分叉以下,则QRS波群增宽、畸形,心室率40次/分以下。
I度和Ⅱ度工型房室传导阻滞偶尔可见于正常人或运动员,但更多见于心肌炎、冠心病、白喉、房间隔缺损、缺氧,及洋地黄、奎尼丁、p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作用。Ⅱ度Ⅱ型及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也可见于先天性或原发性传导系统退行性变。一般说来,工度和Ⅱ度工型房室传导阻滞病情较轻,而Ⅱ度Ⅱ型及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程度较重而往往需安置起搏器。
(六)心室内传导阻滞
1.右束支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比左束支传导阻滞多见。心电图表现为:
(1)QRS波群时间≥0.12s,V]VAT~>0.06s。
(2)QRS波群前半部接近正常,后半部在多数导联(工、Ⅱ、aVF、V4—V6)出现宽而有切迹的S波’且S波≥0.04s;aVR导联常呈QR型,R波宽而有切迹。最具特征性变化的是Vl导联呈fSR,(M)型或宽大有切迹的R波。
(3)Vl、V2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
大面积肺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可出现暂时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永久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或其他有右心室负荷过重的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也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此外,正常人亦可有右束支传导阻滞。
2.左束支传导阻滞 多为器质性病变所致。心电图表现为:
(1)QRS时间≥0.12s,VsVAT~>0.06s。
(2)QRS波群形态改变: I、V5、V6导联q波减小或消失,呈宽大有切迹或顶部粗钝的R波;Vl、V2导联常呈QS型或有一极小的r波;aVR导联多呈QS型。
(3)R波为主的导联上,ST段压低、T波倒置;S波为主的导联上,ST段抬高、T波直立,
左束支传导阻滞常提示心肌弥漫性病变,多见于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主动脉瓣病变、心肌炎及心肌病等,预后差,极少见于健康人。
3.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符合“QISⅢ,电轴左偏”。心电图表现为:①QRS电轴显著左偏,常低于—45*。②工、aVL导联呈qR型,q≤0.02s; Ⅱ、Ⅲ、aVF导联呈IS型。RavL>RI,SⅢ>Sn。③QRS波群时间≤0.11s。
永久性的左前分支阻滞提示传导组织器质性病变,但如无心脏其他部位传导阻滞或器质性心脏病,则预后大多良好。
4.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符合“轧Qm,电轴右偏”。心电图表现为:①QRS平均电轴右偏+90‘—+120~;以超过+110’者较为可靠。②I、aVL导联呈IS型, Ⅱ、Ⅲ、aVF呈qR型且q≤0.02s;am>RH。③QRs波群时间≤0.1is。④需除外肺气肿、肺心病、右心室肥大、心肌梗死、垂直位心脏等可引起电轴右偏的情况。
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少见,一旦发生往往提示有弥漫性心肌损害。引起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的疾病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其意义几乎与左束支传导阻滞相同。
(七)预激综合征
1.经典型 ①P-R间期<0.12s,P波一般为窦性型;②QRS波群时间≥0.11s;③QRS波群起始部粗钝,形成所谓预激波(或称厶波);④继发性ST-T改变。
2.变异型 ①短P-R综合征:P-R间期<0.12s,而QRS波群形态正常且无预激波。②通过Mahaim纤维的预激:P-R间期正常,QRS波群增宽且伴有预激波。
预激综合征多见于健康人,预激本身不发生症状,但常可导致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
(八)逸搏和逸搏心律
1.房室交接E逸搏 最常见。常于窦性停顿、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早搏、心动过速等所致的长间歇后发生。心电图特征:①长间歇后出现的QRS波群,形态与窦性QRS波群相同或稍不同;②QRS波群前或后可有倒置的P,波,亦可有窦性P波;③逸搏周期固定,大多在1.2-1.5s之间。
2.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 心电图表现为:①QRS波群慢而规则,频率为40—60次/分;②见不到P波或呈逆行性P,波;③QRS波群形态与窦性QRS波群相同;④逆行型P,波可在QRs波群之前、之后或之中而见不到。
交接区心律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洋地黄中毒、心脏手术后等。交接区逸搏心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