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论坛_护士网_护理论坛_512华护士论坛_国际护士论坛_卫生人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谐医院构建与现代医德拆求 [复制链接]

Rank: 2

护士币
2 点
最后登录
2009-11-19
注册时间
2009-10-4
帖子
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4 09:19: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和谐医院构建与现代医德拆求
    和谐医院的构建是医学界对和谐社会建立的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医院的关键是强调医院的社会公益属性,履行更多的社会贡献机制的同时,建立科学的医院投入产业机制,使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形成良性互动循环
1现代医德是和谐医院构建的基础
    医院是由相当数量的人群按照共同的规范相互联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在这个系统中包涵了三个重要的基本要素:人、环境和文化。作为调节人己、群己间关系的职业道德,遍布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与风俗、惯例、观念、制度等一起共同对医疗行为产生整合、协调作用。医德不仅具有社会道德价值,同时还是积极的经济学资源构建和谐医院的基础和潜在动力是个体对人及人与人关系的理解。个体的具有主体性的人的道德是决定整个医院社会形象的关键。只有个体自身道德水准的普遍提高,才会有医院群体乃至社会整体道德的健康和谐发展;其次,现代医德作为满足个体需要的实践活动,还必须满足医院和社会的需要。长期以来,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忽视了个体在医德发展中的主体性,忽视了医德在医务人员生命发展,医疗活动及精神,心理成长中的作用,导致医德个体主体性泯灭,无法将医德内化为一种渴求和需要,因而难以在践行医德的过程中真正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因此,从现代社会视角出发,现代医德的直接目的就是把人作为现代医德主体加以塑造和培养,以德性统帅人的灵魂,促进人的整体、内在的持续发展,实现医德的社会价值和个体发展价值的统一。
2现代医德的反思
    医疗改革市场化下的医德特征:医疗机构的主体即医、护、药、技人员自主意识增强,价值观念多元化,个性张扬,更加注重体现自我价值。医学学术活动取向开始由纯学术目的向世俗化目的偏移,精湛的“医术”不再只是为了取得心灵的愉悦,也在于获得世俗的福利。一方面,医术的实证化,实用化取向使医务人员逐渐体味到知识的现实价值与功利意义;另一方面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力量在医疗卫生改革的进程中凸现其越来越重的价值导航功能。市场规则的至高无上使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和原则。医院一时问偏离了社会组织公益性的角色。
2.1 向善与求真的矛盾
    向善过于强调个体自身的社会形象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权威面前采取顺应附和的处世态度,在社会激励奖赏机制的刺激和强化下,容易在价值观念,情感强度,思维及行为方式上形成偏于向善而疏于求真,只知媚俗而不懂创新,善于求同而拙于求异,沿袭有余而新锐不足的人格特征,这种压抑创造放弃求异的医德向度无法适应和谐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2.2道德价值上的两种区分
        第一,要把普通道德价值同特定道德价值加以区分。诚信,包容性和宽容精神等都是普通的道德价值,至于具体的纲常伦理,则是特定的可变的行为准则;
        第二,要把圣贤的道德同常人的道德作适当区分。利他主义,献身精神,无私奉献是圣贤的道德,而善良、正直、宽容、尊重、富于同情心和责任感则是匹夫匹妇都可以践履的原则,这些虽然是一种“低调”的信念,但却蕴藏着深厚的道德力量,正是这种“低调”的医德信念才是和谐医院真正要提倡的主流道德观。应该防止将圣贤人格转为对普通医务人员的医德要求,以体现对社会、对个体更高更深刻的道德关怀。
3和谐医院构建的困惑
    医疗的市场化导致人本模式、共同参与型的医患模式处于主导地位,医院的社会公益性质淡化’高新贵医疗技术遍地开花,医院内部粗放管理,医院与社会的沟通严重不足。患者医疗消费意识匮乏,媒体在导向作用和监督作用的尺度上把握不准;片面地渲染和烘托了少数不和谐的案例。医学界对全球的人权运动的迅速进展关注不够,当今的中国社会,公民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已经苏醒,他们在权利受到威胁和侵害时,会积极地运用法律武器寻求救助和保护,但是在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对社会公益性的维护方面还缺乏必要的关怀。公民对医学科学本身的技术风险和客观实际水平认知严重不足。执业风险保障体系不完善,职业道德沦丧,不关注医患法律关系争论的深层次原因。
4从传统医德到现代医德的转换
    4.1 从人际协调性转向人、环境、文化的综合协调性人作为社会实践和历史活动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对自然与自身关系的理解,还要面对历史和文化传统。将人类整体利益的维护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纳入现代医德体系,努力使医务人员成为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楷模。
    4.2从个体主体性转向社会主体性与整体和谐性主体性是人对世界以及人自身的实践改造性,是高扬人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对世界改造意义的特性。社会主体性既指个体人格的主体性又指群体人格乃至整个民族人格的主体性∞一。个体主体性应该全面体现为社会主体性服务的原则,而社会主体性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个体主体性更充分地完成价值实现。医德主体个人的价值追求和实现应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并在为社会做贡献中得以体现。个人价值的实现应该与社会整体发展和谐统一、同步提高。
5现代医德的诉求
    5.1 医德回归生活 是生活的智慧 从人生的目的论意义上看,道德、生活、幸福三者是完全重合一致的,医德回归生活,是指回归经验的、感性的现实生活。之所以提倡医德回归生活,是因为长期以来医德教育远离生活,无论是道德灌输主义还是康德的道德自律,都抛弃了现实的生活和生活着的个人。应当拒绝这种纯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将目光投向活生生的人的生活世界,将人作为现代医德研究的出发点。
    5.2医德的内涵出自人与自身和人与社会的双重关怀人人都追求幸福,这就意味着,幸福的条件需要公正的分配,否则我的幸福就会毁坏他人的幸福。他人还是自己幸福的条件及其人生意义显现的保证,每个他人都将成为自己幸福的环境。可见,要使幸福这一个人的自由道德得以显现,就必须在人与他人关系(这是一种共同关系)中建立起反自由的道德——公正,即公正地追求个人的幸福。公正是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法律操作的基础。医德的完满内涵是出自人与自身关系和人与他人(社会)关系的双重关怀之中。
    5.3现代医德是追求人生目的 不是完成阶段性目标 由于对人生的目的与具体的目标之间根本性差别缺乏深刻认识,使医界陷入了道德危机,人生的具体目标从逻辑上说,总是可以完成或总会有一个结局的,如果把这种暂时性、消费性行为目标混同人生目的,就意味着:无论达到还是没有达到目标,人生都没有意义。因为一旦达到就表明生活已经结束,而如果没有达到似乎有意义的人生总也没有开始。
人生目的是属于整体性的目标,即本意。它与阶段性的、有结局性的特征的行为目标不同,本意性的人生目的在生活中永远不会结局,只能在生活中体现而不能最终达到,却是永远在追求的。这种既不能最终完成又永远被追求的东西就是人生目的。它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与生活最接近的存在方向性,与生活一起显现着,具有永恒的魅力。 ’
    5.4坚守医德的道理和本真在现实生活中,虽然需要某些规范,甚至在行为上必须遵守规范,但把规范当成医德,就意为着把价值价格化,由于误把规范当成医德,便使许多人学会了象钻法律的漏洞一样在玩弄着医德言辞,表面道貌岸然,实则医德沦丧,规范无论是作为一个系统还是一条金科玉律都无法与真正的医德相统一。因为任何理论规范系统或者是不相容的,或者是不够丰富的,或者是不能正确的。现在医德的道德和本质是关注生命,回归生活,把生命做为人性论的基础,造就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理解生命并提升生命的健全人格,重视生命过程中的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人类社会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背景,也是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栖息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微信号:hushixuexi

Archiver|护士论坛是一个公益的、非营利性质的综合社区(QQ:1454717713) ( 粤ICP备10205123号-1 )  

GMT+8, 2024-12-23 07:24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