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讲究含蓄的国家,在古代饮食中,都主张小口吃喝。如果一个人大口喝水或喝茶,会被称为牛饮、驴饮而遭人笑话。随着现代医学的发达,我们更关注的是健康,那种大口喝水的行为是否健康?传统的“小口喝水法”又是否有科学道理呢? 首先,事物都是相对的,喝水这事儿也不例外。在早上醒来时,我们已经大约8小时没有补充水分了,人体流失的水分约有450毫升,因此早上起床后空腹时,需要喝一杯温开水来维持身体机能,进而刺激血液循环,促进大脑清醒,使这一天的思维清晰敏捷。如果早上起床时小口喝水的话,水分会在胃部被充分吸收,继而进入人体的大循环,最后转为尿液从膀胱排出,就无法起到缓解便秘的效果了。这时候如果大口喝水,水会进入肠道,帮助排便,有助于清理肠道内积累了一夜的废物。因为肠道很容易受到水的刺激,这时候如果喝的是冷水的话,就容易引起腹泻。 其他情况下,我们最好就不要大口喝水了。在平时,如果我们总是大口喝水,会把水中溶解的空气也吞咽到胃里,导致胀气或不停打嗝,对于肠胃虚弱的人损害较大。遇到其他几种急需补水的情况,也不适合大口喝水。比如在运动过后,人的体温上升并大量排汗,这时如果大口喝水,身体内外温度相差过大,身体会尽量通过血液循环来维持平衡,这样会增加心脏泵血的负担,容易损害健康。这时候如果小口喝水,并且含一含再喝,可以使得入口的水温变得与人的体温接近,而不会因过冷或过热刺激胃肠道,并增加心脏负担。另外,运动后因为大量排汗,人体损失了不少盐分,如果大口喝水就会导致体内盐度更低,出现头晕眼花、呕吐、乏力、四肢肌肉疼痛等轻度水中毒症状。这时候如果能补充一些淡盐水或茶水,对于恢复体力的作用较好。 另外,在吃饭前后也不适合大口喝水。饭前如果大口喝水的话,胃液浓度会被冲淡,降低人的食欲,影响进食效果。饭后就更不能大口喝水了,在我们吃的很多种食物中,特别是粘性较大的淀粉类,非常容易吸附水分,并膨胀成很大体积,使得我们喝下去的水无法被人体吸收,都滞留在胃里。吸水之后的大体积食物还会引起消化不良。平时如果大口喝水,也容易导致胃因一时间快速膨胀,而刺激胃细胞分泌过多胃酸甚至消化酶,而使得胃长期处于高酸度以及高消化酶的环境中,进而使得胃黏膜受到伤害。因此,平时喝水最好与各餐间隔半小时左右,而且不要大口喝水,以免影响消化。 健康成年人的一天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2500毫升左右,夏天这种排汗较多季节需要增加到2500~3000毫升左右,当感到非常口渴的时候,人体其实已经处于危险警告的状态了,如果我们在感到非常口渴的时候大口喝水,身体会从缺水快速变化为饱水状态,但是神经把信号发送到大脑的过程有信息延迟性。所以在短时间内大量补充水分,可能会有越喝水就越口渴的错觉出现。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们一般是感到口干舌燥时才会喝水,所以小口慢慢吞咽,这样可以让口腔和咽喉能有更多的时间接触水,使得口腔黏膜有更多时间来接受水分的滋润,这也是喝水用以解除口干的最好方法。总之,是否大口喝水需要看情况而定,正确的喝水方法才能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相关阅读:喝多少合适?过量饮水也会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