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贮存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该病发病率甚高,几乎遍及全球,无论城市或乡村,儿童、成年或老年人均可发生。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缺铁时血红素生成不足,进而血红蛋白合成也减少,导致新生的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细胞浆减少,细胞变小。而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较小,故红细胞数量的减少程度不如血红蛋白减少明显,从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会经历以下阶段:
(1)铁减少期:此阶段体内储存铁已减少,但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
(2)红细胞生成缺铁期: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血红蛋白的量尚未减少;
(3)缺铁性贫血期: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
特征表现:
通常表现为皮肤、粘膜逐渐苍白或苍黄,以口唇、口腔粘膜及甲床最为明显。易感疲乏无力,易烦躁哭闹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造血器官表现为肝、脾、淋巴结常轻度肿大。消化系统症状常有食欲低下,异食癖,时有呕吐或腹泻。缺铁性贫血可致呼吸、脉率加快,心前区往往可听到收缩期杂音。 由于上皮损害可出现反甲(一种指(趾)甲板畸形,为甲板表面变平,边缘翘起,指甲变薄、质脆易裂,表面粗糙、干脆有条纹,严重者中央凹陷,在甲板上放一两滴水也不会流下,好像汤匙一样,故而又称为匙状甲),口腔粘膜及肛门发炎,舌乳头萎缩等。贫血严重者可有心脏扩大,甚至并发心功能不全。此外,缺铁还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易患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