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夏天,全国不少地方的气温居高不下,甚至攀上了40℃。这样的连晴高温也导致多起“热射病”的发生,并且出现死亡病例。热射病是怎么回事?下面让我们来全面认识一下这个致命性的疾病。 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是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这三种情况可顺序发展,也可交叉发展。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的急诊,表现为40℃以上的高热、神志障碍,直至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前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后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劳力性热射病多发生于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常由于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下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可达160~180次/分钟,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非劳力性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表现为皮肤干热和发红,84%~100%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病初可表现出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热射病病死率介于20%~7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中暑后体温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死率直接相关。暑热季节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高湿热天气下,户外活动者、重体力劳动群体、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以及产褥期妇女尤应注意预防热射病的发生。 扩展阅读:夏季如何预防热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