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人类疾病,以该杆菌棍棒状外形(希腊语:koryne,或“棒形”)和在严重感染病例中的扁桃体、腭或咽形成隐藏的假膜(希腊语:diphtheria,意为“覆盖”或“膜”)而命名。尽管这种杆菌至多只会产生一种无害的亚临床感染,并可以通过合适的载体传播,但白喉流行中的毒性菌株引起小儿感染的病死率却高达30%~50%。在这种情况下,细菌本身也被产生强力外毒素的病毒噬菌体所感染。尽管外毒素会因导致心肌脂肪组织快速变性和外周神经系统损伤而引发瘫痪,但患病小儿常因气道堵塞而死亡。儿童的突发窒息和毒性白喉的反复流行,都是其在疾病史上受到关注的重要特点。 20世纪早期的医学文献,也称其为克吕杆菌,这种革兰阳性菌常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飞沫传播而感染。经过2~4天短暂的潜伏期,这些杆菌在上呼吸道繁殖,并在咽部组织上产生一层膜性渗出物。这些杆菌侵入局部组织并杀死细胞,导致组织坏死,并常常使膜变色。对大多数临床医生而言,由坏死、绿色或黑色膜产生恶臭的呼吸气味,是鉴别白喉与链球菌性咽喉痛、哮吼的重要标志。尽管在热带地区常见皮肤感染,但这些细菌极少产生系统感染。感染个体的损伤大多由血液传播的强力毒素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