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应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 人体在生理状态下,胰岛素分泌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持续性基础分泌保持空腹状态下葡萄糖的产生和利用相平衡;另一种是进餐后胰岛素分泌迅速增加使进餐后血糖水平维持在一定范围内,预防餐后高血糖发生。即使是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治疗也应力求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胰岛素剂量决定于血糖水平、β细胞功能缺陷程度、胰岛素抵抗程度、饮食和运动状况等,一般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 胰岛素制剂类型、种类、注射技术、注射部位、患者反应性差异、胰岛素抗体形成等均可影响胰岛素的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腹壁注射吸收最快,其次分别为上臂、大腿和臀部。再加上1型和2型糖尿病有各自不同的病理生理特点,胰岛素到底该怎么打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1型糖尿病,这类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绝对缺乏,一旦确诊必须立即使用胰岛素。对病情相对稳定、无明显消瘦的患者,初始剂量约为0.5~1.0U/(kg.d)。维持昼夜基础胰岛素水平约需全天胰岛素剂量的40%~50%,剩余部分分别用于每餐前。例如每餐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或餐前即时注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使胰岛素水平迅速增高,以控制餐后高血糖。 提供基础胰岛素水平的方法有两种: 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可保持夜间胰岛素基础水平,并减少夜间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另于早晨给予小剂量中效胰岛素可维持日间的基础水平。 ②每天注射1~2次长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使体内胰岛素水平达到稳态而无明显峰值。 目前较普遍应用的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是餐前多次注射速效胰岛素加睡前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治疗应强调个体化,医生会为患者制订试用方案,然后逐渐调整,直到达到良好血糖控制。一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治疗后一段时间内病情部分或完全缓解,胰岛素剂量减少或可以完全停用,称为“糖尿病蜜月期”,通常持续数周至数月。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一般口服药物治疗是首选,胰岛素作为补充治疗,用于经合理的饮食和口服降糖药治疗仍未达到良好控制目标的患者,通常白天继续服用口服降糖药,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早晨可加或不加小剂量)或每天注射1~2次长效胰岛素。 胰岛素作为替代治疗(一线用药)的适应证为:2型糖尿病诊断时血糖水平较高,特别是体重明显减轻的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反应差伴体重减轻或持续性高血糖的患者;难以分型的消瘦的糖尿病患者。此外,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补充治疗过程中,当每日胰岛素剂量已经接近50U时,可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而改成替代治疗。应用胰岛素作为2型糖尿病替代治疗时,可每天注射2次中效胰岛素或预混制剂;β细胞功能极差的患者应按与1型糖尿病类似的方案长期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 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后,有时早晨空腹血糖仍然较高,可能的原因为: ①夜间胰岛素作用不足。 ②“黎明现象”:即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短时间内出现高血糖。 ③Somogyi效应:即在夜间曾有低血糖,在睡眠中未被察觉,但导致体内胰岛素拮抗素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夜间多次(于0、2、4、6、8时)测定血糖,有助于鉴别早晨高血糖的原因。 此外,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时,低血糖症发生率增加,应注意避免、及早识别和处理。2岁以下幼儿、老年患者、已有晚期严重并发症者不宜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