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这就是体温。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的体温是恒温的吗?这里,我们先认识一下人体的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表层体温红外热像 人体的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表层温度不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不大。在环境温度为23℃时,人体表层最外层的皮肤温,如足皮肤温为27℃,手皮肤温为30℃。躯干为32℃,额部为33~34℃。四肢末稍皮肤温最低,越近躯干、头部,皮肤温越高。在寒冷环境中,随着气温下降,手、足的皮肤温降低最显著,但头部皮肤温度变动相对较小。 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称为深部温度。深部温度比表层温度高,且比较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较小。这里所说的表层与深部,不是指严格的解剖学结构,而是生理功能上所作的体温分布区域。而我们平日里常说的体温,一般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在安静时,肝代谢最活跃,温度最高。其次,是心脏和消化腺。在运动时则骨骼肌的温度最高。循环血液是体内传递热量的重要途径。由于血液不断循环,深部各个器官的温度会经常趋于一致。因此,血液的温度可以代表重要器官温度的平均值。 临床上通常用口腔温度、直肠温度和腋窝温度来代表体温。直肠温度的正常值为36.9~37.9℃,但易受下肢温度影响。当下肢冰冷时,由于下肢血液回流至髂静脉时的血液温度较低,会降低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舌下部)平均比直肠温度低0.3℃,但它易受经口呼吸、进食和喝水等影响;腋窝温度平均比口腔温度低0.4℃。但由于腋窝不是密闭体腔,易受环境温度、出汗和测量姿势的影响,不易正确测定。 在一昼夜之中,人体体温呈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波动的幅值一般不超过1℃。除自身昼夜周期性,人的体温还会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女子的平均体温比男子高约0.3℃。除性别差异外,成年女子体温水平还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波动。月经前体温较高,月经来潮的同时,体温约下降0.2~0.3℃,到排卵时体温又降低0.2℃,此后突然升高。体温与年龄也有关。一般说来,儿童的体温较高,新生儿和老年人的体温较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制发育还不完善,调节体温的能力差,所以他们的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动。 肌肉活动时代谢加强,产热量因而增加,可导致体温升高。所以,临床上应让病人安静一段时间以后再测体温。测定小儿体温时应防止哭闹。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环境温度的变化等情况对体温都会有影响,在测定体温时,应考虑到这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