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大程度上,脚气病是一种大米文化特有的疾病。如果以大米作为主食,那么人们所食用的大米量将非常大,一般80%甚至更多的热能需由大米提供。如果在家用杵和臼将外壳去除,大米麸皮中依然含有足够的硫胺素。但现代工厂中对大米进行精细碾磨,大米变成了精米,硫胺素也就几乎全部被去除了。 烹饪方法也是造成脚气病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中国北部、朝鲜和日本,为了减少体积,往往在上船之前习惯性地将大米的外壳去除。当大米运到大城市时,由于爬满了象鼻虫,于是就喷洒杀灭象鼻虫的药剂,并用滑石粉进行处理。大米在烹饪过程中需要彻底清洗多次。仅第一次冲洗就差不多丢失了将近一半的硫胺素。在缅甸和东南亚等其他地区,习惯于用过量的水来煮米饭,然后将没有被米饭吸收的米汤倒掉,而大多数硫胺素都被溶解在米汤中。其他民族煮米饭时要么将水都吸收掉,要么将多余的水喝掉或者用来做其他食物。在印度恒河下游地区,比哈尔和孟加拉,人们习惯于将米煮得半生不熟。煮饭时先把米煮得半熟,然后晾干,再碾磨保存,这样可以将大多数硫胺素保留下来,预防脚气病的发生。不过,加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异常的味道和口感,使得亚洲其他民族并没有广泛接受这种方法。 不同文化的信仰和习俗导致了脚气病的区域性流行。例如,在泰国东北部和老挝,人民通常会蒸糯米——一种保护性行为。但是,与其他地区的泰国人不同,他们很少食用新鲜水果、蔬菜或肉类。他们食用的鱼大多是发酵过的生鱼酱,富含可以破坏硫胺素的硫胺酶。在整个地区,大米对于其文化而言是核心,基本上就是食物本身的同义词。于是,病残者、刚断奶的婴儿和其他易感人群可能只吃米饭。随着碾磨技术在该地区的传播,脚气病也就随之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