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是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的技术,使接受方获得抵抗某一特定或与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借由免疫系统对外来物的辨认,进行抗体的筛选和制造,以产生对抗该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体,进而使受注射者对该疾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疫苗接种的主要目的是使身体能够制造自然的生物物质,用以提升生物体的对病原的辨认和防御功能,有时类似的病原体可以引起针对同一类病原的免疫反应,因此一个疫苗主要是针对一个疾病,或相似度极高的病原体,例如以牛痘预防天花即为佳例。但20世纪末开始,免疫学家发现疫苗也有治疗的可能性,并发展出相关的研究理论和实际用途。 英国医师爱德华.琴纳听闻民间普遍相信牛痘可以预防人类天花,因感到好奇的他,于1796年5月14日对一名儿童接种由感染牛痘的农妇手中抽取的脓汁作为疫苗,三个月后,他将天花接种至儿童身上,并证实该名儿童对天花免疫,这个方法因此传遍整个欧洲,因此在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中,皆以拉丁文中,代表“牛”的“vacca”作为字源,纪念爱德华.金纳使用牛痘作为疫苗实验的里程碑。路易.巴斯德并进一步阐释接种的意义和目的,而其同事顺着罗伯.柯霍提出的假说,将微生物和该疾病的关系确立。这项发现使巴斯德得以改良接种技术,随后于1881年5月5日成功研发绵羊的霍乱疫苗,并于1885年6月6日让一位儿童接受疯牛病的疫苗注射。倘若不以“疫苗”的初始定义来看,这便是人类史上第一剂注射疫苗。 如今,儿童免疫接种常用疫苗有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制剂、卡介苗、乙脑疫苗等,家长带孩子接种疫苗时应注意的三点: 第一,带孩子接种的时候,接种医生要进行询问和简单体检,这时家长一定要如实告知孩子的健康情况,如出生情况、是否发烧、有无过敏情况(如食物、花粉、药品等过敏史)、过去接种疫苗有哪些反应等,这些情况对接种医生判断孩子能否接种疫苗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二,要到正规的接种单位去接种疫苗。所谓正规的接种单位,是由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通过考核、培训合格之后指定的合法接种单位。只有合格的接种单位的疫苗质量才能得到充分保证。 第三,接种完疫苗之后要对孩子密切观察,要在接种单位至少留观30分钟,一旦发现孩子不适或可疑不良反应,及时告知接种医生处理。孩子回家以后家长也要密切观察孩子情况,如有可疑反应发生,及时报告,积极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