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原因引起的慢性贫血都会导致骨骼的改变,从考古学标本中可以认识到这一点。这种改变被称作促结缔组织生长性或对称性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髓组织的过度生长所致,很明显是一种代偿过程。位于骨密质或颅板之间的网状骨质区增大,并且骨小梁与内板垂直相交,这在影像学上被称作“怒发冲冠”。虽然内板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外板向外移位,可能会变薄或者完全萎缩,并且通常会呈海绵状。对于不同的个体,该过程的发生部位有所不同;额骨、顶骨、颞骨、枕骨以及上颌骨都可能会被累及。长骨的干骺端、髂骨的前上方和髋臼部位也会发生相似的过程。 如今,促结缔组织生长性骨质增生通常见于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病人以及患有慢性缺铁性贫血儿童的X线片,尤其是发生缺铁的早产儿或者与蛋白质营养不良或佝偻病相关的情况下。 举个例子,在北美亚利桑那北部和新墨西哥北部的大峡谷中,研究发现54%的骨骼中存在促结缔组织生长性骨质增生,考虑到这里的人们主要以玉米为食物,很少吃肉,也就不足为奇了。相比之下,亚利桑那南部和新墨西哥南部则迥然不同,这里的人们食用较多的动物类食品,发病率仅为14.5%。我们并未发现新大陆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存在疟疾或血红蛋白病的证据,因而证明促结缔组织生长性骨质增生不是由这些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