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又称营养不良,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消瘦,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皮肤干燥、苍白、失去弹性、额部出现皱纹如老人状、肌张力降低、肌肉松弛或萎缩等。营养不良可有多种维生素缺乏,尤以脂溶性维生素A、D缺乏常见。本病常伴有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常见的并发症有营养性贫血,还可能并发自发性低血糖。 对营养不良患儿的处理要采取综合措施,预防至关重要,治疗必不可少。 一、预防 重点为加强儿童保健,进行营养指导,宣传合理的喂养知识,注意卫生,预防疾病。 1.合理喂养 大力鼓励母乳喂养,生后4 个月内完全母乳喂养,4~6 个月应逐渐按需添加辅食。母乳不足者,或不宜母乳喂养者应采取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不应该单独供给淀粉类或炼乳、麦乳精等喂养。对幼儿应注意食物成分的正确搭配,对偏食、挑食的习惯予以纠正。 2.防治疾病 改善个人和环境卫生,防止急、慢性传染病的发生,注意食具的消毒,防止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按期进行预防接种,对唇裂、腭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进行及时处理。 3.生长发育监测 应用生长发育监测图,定期测体重,如发现体重增长缓慢、不增或下跌,应及时寻找原因予以处理。 4.合理安排生活制度 保证睡眠,适当的户外运动和身体锻炼,使小儿生活具有规律性。 二、治疗 原则为查明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祛除病因;调整饮食,补充营养物质;防治合并症;增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 1.低血糖 临床发生低血糖症状时,应立即静脉注射葡萄糖,一般低血糖症状可以得到改善,必要时可重复一次。一般采用少食多餐可以得到纠正。 2.低体温 主要由于能量供应不足、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环境温度低以及合并败血症所致。治疗方法主要是要保持环境温度(30~33℃),特别夜间温度不能降低,以暖水袋或其他方法包裹身体,每2 小时摄取含葡萄糖饮食1 次。 3.贫血 轻度贫血可通过饮食治疗,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动物血和痩肉等;中度贫血需口服铁剂及维生素C;严重贫血则需输全血或红细胞。严重水肿型患者除了因贫血而出现虚脱或心衰外,通常不宜输血。 4.调整饮食 患儿的消化道因长期摄入过少,已适应低营养的摄入,过快增加摄食量易出现消化不良、腹泻,故饮食调整的量和内容应根据实际的消化能力和病情逐步完成,不能操之过急。母乳喂养儿可根据患儿的食欲哺乳,按需哺喂;人工喂养儿从给予稀释奶开始,适应后逐渐增加奶量和浓度。除乳制品外,可给予蛋类、肝泥、肉末、鱼粉等高蛋白食物,必要时也可添加酪蛋白水解物、氨基酸混合液或要素饮食。但需注意,过早给予高蛋白食物、可引起腹胀和肝肿大,应逐步增加。食物中还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5.促进消化 可给予B族维生素和胃蛋白酶、胰酶等以助消化。蛋白质同化类固醇制剂如苯丙酸诺龙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并能增加食欲,但有轻度潴钠作用,宜在水肿消退后应用。锌制剂具有提高味觉的阈值,增加食欲的作用。胰岛素的使用可以增加饥饿感,提高食欲。中药参苓白术散能调整脾胃功能,改善食欲;针灸、推拿、抚触、捏脊等也有一定疗效。 本病的预后取决于营养不良的发生年龄、持续时间及其程度,其中尤以发病年龄最为重要,年龄愈小,其远期影响愈大,尤其是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易发生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