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以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约占50%,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儿腹泻作为婴幼儿常见疾病之一,与小儿自身易感因素有关,这主要有5个方面的因素: 1.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婴幼儿消化系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消化能力较弱,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再者,婴幼儿水代谢旺盛,一岁以内每日摄入及排出的水分占体内总液量的1/2(成人为1/7),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发生体液紊乱。另外,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2.胃肠道负担过重 宝宝生长发育特别迅速,身体所需营养及热能相对较多,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进入量较多,消化道负担较重,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3.机体防御功能差 婴儿胃酸比成人低,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SIgA均较低。 4.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儿出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或滥用广谱抗生素,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 5.人工喂养 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都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虽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极易受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而最直接的可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因可分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又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 寒冷季节的婴幼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尤其以轮状病毒感染多见,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体,因此小儿腹泻通常又称为“秋季腹泻”。其次有星状和杯状病毒、肠道病毒等,均可引起腹泻。 2.细菌感染 主要包括致腹泻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等。 3.真菌 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小儿以白色念珠菌多见。 4.寄生虫 常见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 肠道外感染有时亦可产生腹泻症状,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等或急性传染病时,由于发热及病原体的毒素作用使消化道功能紊乱,可伴有腹泻;滥用抗生素也可引起腹泻,有学者称之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时,肠道外感染的病原体可同时感染肠道。 在婴幼儿自身易感的背景下,在某些非感染因素下,也会发生小儿腹泻,例如:(1)饮食因素:①喂养不当可引起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原因为: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品种,或过早喂给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品;果汁,特别是那些含高果糖或山梨醇的果汁,可产生高渗性腹泻;肠道刺激物也可引起腹泻。②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大豆过敏而引起腹泻。③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泻;(2)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致腹泻。 不管小儿腹泻是怎么发生的,本病都需合理饮食和适当用药,这样才可缩短病程,很快恢复,则对小儿健康影响不大。如处理不当,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危及患儿生命;或者导致病情迁延,造成患儿营养不良,影响患儿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