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多见于中青年人。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绝大多数肛裂位于肛管的后正中线上,也可在前正中线上。 肛裂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肯定的是,长期便秘、粪便干结引起的排便时机械性创伤是大多数肛裂形成的直接原因。肛裂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解剖因素 肛管外括约肌浅部在肛门后方形成肛尾韧带,较坚硬,伸缩性差;肛提肌大部分附着于肛管两侧,因此肛管前部和后部不如两侧坚强,容易损伤;肛管和直肠形成肛管直肠角,使肛管后部承受粪便压力大等都是造成肛裂的因素。 2.外伤 慢性便秘患者,由于大便干硬,排便时用力过猛,易损伤肛管皮肤,反复损伤使裂伤深及全层皮肤,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但是,便秘也可能是肛裂的后果,是由于病人惧怕排便所致。腹泻时频繁排便,肛管敏感紧缩也易损伤,反复损伤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此外,产伤也可致肛裂。 3.感染 齿状线附近的慢性炎症,如后正中处的肛窦炎,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脓肿,破溃而成为慢性溃疡;肛管损伤后亦难愈合的原因至今不明,有人认为主要是损伤合并感染所致。 4.缺血 有人提出肛管后正中线缺血是肛裂好发于该处的原因,因为肛管远端是由直肠下动脉供应,该血管穿越坐骨直肠窝,分出小支经肛管括约肌至黏膜,但多数后联合处缺乏直肠下动脉分支。缺血确是慢性肛裂发病的主要因素。 5.肛管狭窄 先天畸形、外伤或手术所致的肛管狭窄,在干结粪便通过时更易受损而发生肛裂。 6.内括约肌紧张 肛裂患者有不正常的内括约肌过度收缩现象。反射性内括约肌痉挛目前认为是肛裂不易愈合的重要原因。肛裂患者肛管内压力明显高于正常人。 肛裂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有肛周剧痛、便秘和便血。肛裂可因排便引起周期性疼痛,这是肛裂的主要症状。排便时,粪块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立刻感到肛门的灼痛,但便后数分钟疼痛缓解,此期称疼痛间歇期。以后因内括约肌痉挛,又产生剧痛,此期可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使病人坐立不安,很难忍受,直至括约肌疲劳后,肌肉松弛,疼痛缓解。但再次排便,又发生疼痛。以上临床称为肛裂疼痛周期。疼痛还可放射到会阴部、臀部、大腿内侧或骶尾部。 便秘为肛裂的病因,又是肛裂的后果。肛裂后病人因肛门疼痛不愿排便,久而久之引起便秘,粪便更为干硬,便秘又可使肛裂加重,形成恶性循环,使肛裂难以愈合。此外, 排便时常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见有少量新鲜血迹,或滴鲜血,大出血少见。其他症状如肛门瘙痒、分泌物、腹泻等,是由于肛裂溃疡的分泌物或并发的肛隐窝炎、肛乳头炎等所产生的分泌物的刺激,引起肛门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