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记忆中的大白菜

来源:  作者:admin  (查看评论)
记忆中的大白菜
清蒸鳕鱼、香椿炒鸡蛋、凉拌小黄瓜……方林从厨房里端出自己亲手烹制的菜肴,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出生于1970年的方林是个自由职业者,平时的主要工作是给一些影视公司写电视剧剧本。方林常常自诩为文人,烹饪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其实很多文人都对烹饪感兴趣,比如清代的李渔就是个美食家,沈从文也是烹饪好手。我有时候写东西累了,就下厨房烧几个菜,能起到释放压力、调节身心的作用。”方林笑着对记者说,“说起这30年来吃的变化,我就想起了小时候家里院子里码起来的大白菜堆。”
上世纪80年代的长春,市场上蔬菜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大白菜是长春人冬季饭桌上的当家菜。方林回忆说,他家当时住在离新街口不远的一个四合院里,一入冬,爸爸就带着他拉着借来的平板车,去菜站排队购买大白菜。冬天,院子里码放着的白菜像小山一样,上面严严实实地盖着草帘子和旧棉被。“一般人家储存大白菜,总得弄个一二百公斤的,院子里有4户人家,码放了4堆大白菜,那场面蔚为壮观。”
平时桌上的主菜自然就是白菜了。“醋熘白菜、白菜炖腐、白菜炖粉条,最好吃的是白菜粉条炖,就连年夜饭,大白菜都要占一席之地——吃白菜馅饺子。那时候我爷爷还说,这就不错了,以前就是水煮大白菜,没点油星儿。当时我在上学,晚自习结束后回家比较晚,肚子饿,我妈总会在小煤炉上放上一口小砂锅,里面是白菜炖豆腐或白菜炖粉条,我就把凉馒头掰碎了泡在汤里,吃下去肚子里热乎乎的。”方林回忆说。
民以食为天。为解决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吃。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
“不过即便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不少吉林人仍然保持着冬储大白菜的习惯。”方林说,当时他已经上了大学,到了入冬的时候,他和父亲仍然会去菜市场采购大白菜,“不过不像以前储存那么多了,市场上可以随时买到其它种类的蔬菜,包括反季节蔬菜,比如说西红柿、四季豆等”。“有一年冬天,为买大白菜,我和我妈还发生过一次争执。”方林说,那是因为妈妈让他去买大白菜用来储存,他不愿意去。“我觉得没必要储存大白菜了,但是妈妈还是觉得应该储存,说吃不完也可以腌制成酸菜,做酸菜猪肉饺子啥的。她话音刚落,我就跑到楼下的超市,买来了速冻酸菜猪肉饺子。”方林笑着说,他还记得当时妈妈看着他买回来的速冻酸菜猪肉饺子哭笑不得的样子,“从那以后,她不再提储存大白菜的事了”。
现在的方林和他的父母早因为拆迁住进了高层楼中。居住环境的改变也让他们改变了生活习惯。“储存大白菜已经是历史了。”方林笑着说,“现在,超市里、小区附近的菜市场,想吃什么蔬菜都能买到,大白菜有时倒成了调剂口味的蔬菜了。以前我怕父母岁数大了,上下楼买菜不方便,去父母家时还常常买一堆菜带过去。后来小区的超市推出了送菜上门服务,他们只要打个电话,就有人把他们预订的菜送上门。这可好,连家门都不用出了。”
考试辅导
最近更新内容
Google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