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科举,和唐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但是,考试的科目、内容和方法则作了多次的变化,有关考试的规定也日益严密。宋代科举登第者大部分出身于乡户,即一般地主和殷富农民,一部分为工、商子弟。
宋代的科举考试,实行试卷糊名弥封和誊录法,比较有效地防止考官在评选时作弊。唐代的科举考试,因试卷前写有举人的姓名、籍贯等项,世家豪族仍可靠其特权,在发榜前知其是否录取,考官也可从中耍弄手法,拉拢亲信。除此之外,宋代科举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宋代科举考试若见试卷上有父亲或祖父的名字,考生要向考官推说自己心口疼答不了卷子,考官心领神会允许离场。唐律规定,若官称犯忌讳隐瞒不报,发现后官位不保还判刑一年。唐朝诗人李贺,因父亲名里有“晋”,与“进”同音,一辈子不能考进士!最终一代才子在他27岁的年华里郁郁而终。
宋代以恩泽而得官的不止于直系子孙,而且可以推到旁支、异姓,甚至于门客,得荫补的机会有大礼荫补、致仕荫补、遗表荫补等,所以一遇郊祀之年,就有许多人涌入官序之中,增加了官僚机构的壅滞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