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校规怪文化:中国校园里的特色文化

来源:  作者:admin  (查看评论)
校规怪文化:盘点中国校园里的特色文化,校规本来是为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把现在的校规师生变为教育政绩的工具。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校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弟子职》,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而历代的校规有一条就是严格

晒晒各地“雷人”校规
南京某名校——不准看湖南卫视,建议看央视。
某石油学校——学生出校吃饭扣助学金并罚款。
陕西某学校——刘海长过眉毛不准上课。
辽宁某小学——学生必须每天吃三支雪糕。
重庆某大学——发现当三陪、当二奶、当二爷、搞一夜情的将开除学籍。
重庆某艺术学校——学生长胖一斤罚款50元。
西安某高校——同学水房冲凉时穿上内裤,注意自己形象,否则会影响卫生工阿姨打扫卫生。
广东某高校——在校大学生怀孕可休产假一年。
1.高校临时校规:遇见酷似领导者问路应有礼貌
“若有人询问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不要偏激,务必给出正面回答,相信学校可以很好解决……”,“遇到酷似领导的人来问路,一定要注意礼貌……”这类“临时校规”近日在福建某高校流传,学生们被反复交代注意事项。“临时校规”中,甚至连叫餐、在路上吃东西、穿拖鞋走路等平时常见且被默许的行为也被紧急叫停。
这些“临时校规”的出台,与近期进行的福建省第11届省级文明学校评估有关。为了迎接检查,各高校参照考评标准,纷纷召开会议、印制传单、群发短信,临时修正或禁止了某些行为。
某校大二学生小林遗失校徽已有一年多时间,学校平时也从没要求学生佩戴校徽。最近辅导员突然通知:迎检期间必须每日佩戴校徽,若校徽遗失,需按规定写500字检讨,于一日内申请补办。“为什么平时不用戴校徽,一来检查就要戴上?到底戴给谁看呢?”小林查阅往年的“福建省高等学校‘文明学校’评估标准”才发现,评比细则中有一项为“师生在校园内坚持佩戴校徽”,这一项占了4分。
教师同样被要求佩戴校徽。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坦言,她的校徽也是翻箱倒柜才找到的。某校党委宣传部的一名干部在微博里吐露心迹:“不太理解佩戴校徽与文明问题有何关系。”有的同学还在微博上传了一张一名学生左臂别着5枚校徽的照片,称其为“大学版的‘五道杠’”。
2.教学生“官场礼仪”,大学越俎代庖
“中巴车的座位比较多,领导应该被安排在里面靠窗的位置,然后是第二领导、秘书、翻译……”“坐电梯也是有讲究的,地位最低的应该站门口负责开关电梯。”在广西某重点高校一堂主题为“职场礼仪”的就业指导课上,授课老师周大鹏(化名)强调:“这些顺序不能随便变动,尤其是领导的位置。”采访中记者发现,不仅仅是就业指导课,在广西、湖北、福建等地一些大学开设的人际关系、社交礼仪等校级选修课上,也有涉及如何与领导相处的教学内容。(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5版)
  大学的职能和职责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应该说,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改良社会风气。至少,我们的大学在培养学生和教育引导学生上,应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标准而不是专注或针对于“某一领域”,如当公务员、商界精英等
官场怎样、官风如何,大学是左右不了的。大学虽然不能左右和从根本上改变时下的不良官风,但大学最起码可以让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保持一个“清者自清”的素养。再深层次探讨一下,身为社会中的一方“净土”,让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远离一些利欲熏心、远离功利心和难耐的浮躁难道不应该吗?
  大学教授学生官场礼仪,有现实的成分也有“被逼无奈”的可能,但我们的时下官场之所以有“只唯上不唯实”、“媚上媚权”和“阿谀奉承”等不良风气,又之所以长年遏制不住,难道与多年来、无数年来大学精神的“失守”和“屈从”无关吗?
诡异校规大集合:中国校园里的特色文化

 1/10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考试辅导
最近更新内容
Google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