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名称】山羊血
【其他名称】山羊血 (《本草汇言》)
【来源】为牛科动物青羊的血。
【动物形态】肯羊,又名:野羊(《字林》)、山羊(《日用本草》),斑羚。 体长0.9~1.1米,尾长13~17厘米,雌者较小。四肢短。眶下腺退化。雌雄均有角,角短而直,长10~14厘米,色黑,斜向后方,二角基部很靠近,除尖端外,其余部分都有横棱。通体毛色灰棕褐色,底绒灰色。额、下颊及喉部均呈棕色,喉后部有一块白色大斑。尾基部近乎灰棕色,末端棕黑色。 多栖于高山森林,也常在山顶裸岩一带。夏日居于岩洞,冬季下到森林。善爬悬崖,早晚觅食。冬季以树枝、地衣、苔藓等为食,春、夏、秋食草类及果实。冬季交配,怀孕期6个月,每胎产1~2仔。分布东北及内蒙古、河北、陕西、山西、湖北、浙扛、广东、广西、西藏、四川、云南等地。 本动物的角(山羊角)、肉(山羊肉)、肝(山羊肝)、脂肪油(山羊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一般采用套索、下网和陷阱等方法猎取。捕得后,用注射器刺入心脏,抽取心血;或杀取鲜血。置盆内晒干后切成小块。也可将鲜血复灌于刮净油脂的羊肠内,扎成3~4厘米长的小节,晒干后取出.
【药材】干燥血,呈块状或片状,黑褐色或深紫色,稍现光泽。体轻。气腥。以色深紫有光泽者为佳。以清水一碗,入血少许,其血即由碗底上升成线形血丝不散者为真。 产四川、广西、云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等地。
【性味】咸,热。 ①《本草汇言》:"味甘,性热,无毒。" ②《玉楸药解》:"味咸,甘,气平。" ⑧《本草再新》:"味甘,性大热,有小毒。"
【归经】入心、肝经。 ①《本草新编》:"入肺、心二脏。" ②《本草再新》:"入肝、胃二经。"
【功用主治】活血,散瘀,通络,解毒。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痈肿。 ①《本草汇言》:"能活血、散血,如跌扑内损,血胀垂绝,或内伤藏腑筋骨膜络,外损血脉破裂,皮肉色变,气将绝者,用一、二厘,温酒调化,灌入喉中。" ②《药性考》:"疗跌扑损伤,咯、吐、呕、衄、便溺诸血,能止血消瘀。" ③《祝穆试效方》:"能解鲜菌、河鲀毒。" ④《黑龙江中药》:"疗妇女经血病。" ⑤《四川中药志》:"治一切痈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研末酒化0.3~1钱;或入丸剂。
【宜忌】阴虚血热者慎服。
【选方】①治跌打损伤:山羊血一钱,三七三钱。为末。黑糖五钱,童便一合,酒一碗,调匀饮之,不必大醉。(《洞天奥旨》山羊酒) ②活血散瘀,续筋接骨:山羊血、脆蛇、三七。共为末,兑酒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软组织损伤:青羊血、卫矛皮、赤芍、铁棒七。研末,冲酒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④治吐血:广西真山羊血。临卧时每服三分,能引血归源。(《蒋莘田经验方》) ⑤治急心痛:山羊血一分。烧酒化下。(《年希尧集验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