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终关怀概述
(一)临终与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
1、临终从字面意思看,临终应该是死亡前的一段时间,但死亡往往很难说在哪一特定时刻发生,因为死亡在多种情况下是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就很难确定临终具体的起点和终点。
2、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临终病人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自己对个人处境的感悟,心理上呈现出与一般病人不同的特点,如焦虑、抑郁、孤独、消极、恐惧、绝望等。库布勒·罗斯(EkublerRoss)将多数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分为五个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和接受期。
(1)否认期当病人知道自己的疾病已进入晚期,最初的反应是震惊、恐惧,并伴有强烈的求生欲。当疾病继续发展,死亡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时,大多数病人不得不面对现实。
(2)愤怒期求生的欲望无法达到,自然产生了焦躁、烦恼,表现为易采取攻击态度,甚至将怒气转移到医务人员和亲友身上,拒绝配合治疗。
(3)协议期病人试图用合作的态度和良好的表现来换取延续生命或其他愿望的实现。此时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4)抑郁期一想到在不久的将来就要离开人世,病人有时会痛哭流涕,有时却沉没不语,要求最后会见亲人或自己思念的人以表达对世间的留恋。
(5)接受期当感到一切办法都不能改变生命即将终结这一事实时,于是把要办的事均办妥,然后静静地等待死亡的到来。
3、临终病人的要求临终病人在肉体上的要求主要是克服疾病所造成的诸如疼痛、憋闷等身体不适。绝大多数疾病都会导致病人身体上这样那样的不适感,有的是剧烈的疼痛,有的是病人生活不能自理所带来的不便。这些剧烈的肉体痛苦本身就足以使病人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所谓生不如死的感觉经常使一些病人采取极端的自戕行动。
临终病人在心理上的要求,总的来讲主要是对安全感的需求。他们所有的心理不适都可以归因于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在生存与安全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孤独、恐惧、压抑、无所适从等不良心理反应,这些反应常常占据他们所有的思想而无法排遣。
二、临终关怀
1、临终关怀的涵义临终关怀,又叫临终照顾或安宁医疗,是对濒死病人进行治疗和护理,使其以最小的痛苦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这一概念来源于英语Hospice,原意指专门收容患不治之症的场所,英文释义为“Hospitalfordyingpeople”。也有国外专家将临终关怀表述为“end-of-life-care”。临终关怀的本质是对救治无望病人的照护,它不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为目的,而以提高病人的临终生命质量为宗旨;对临终病人主要采取生活照顾、心理疏导、姑息治疗等措施,着重于控制病人疼痛,缓解病人心理压力,消除病人及其家属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使临终病人活得尊严,死得安逸。
2、历史与现状
二、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
(一)临终关怀是医学人道主义的重要发展
(二)体现了生命神圣论、生命质量论和生命价值论的统一
(三)是对医学中无伤原则和有利原则的尊重和实践
三、临终关怀的伦理原则
(一)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而以减轻身心痛苦为宗旨
对于生命品质不可能复原的濒死病人而言,怎样做对他(她)最有利呢?在承认医学能力有限性的前提下,延长生命显然不再是重要的事情,而帮助病人征服肉体的折磨和心灵的痛苦成为当务之急。
(二)“社会沃母”原则
"社会沃母"(societywomb)是北京松堂关怀医院通过近10年对8000多位临终患者的临床实践进行总结后提出来的。松堂关怀医院通过对8246例临终者的调查,证明衰老或各种晚期癌症、慢性疾病及意外事故造成的生命垂危而导致主要脏器衰竭、肢体致残,使部分或全部丧失自理能力,部分或全部丧失意识直至死亡的临终期是10个月。由此,松堂关怀医院指出,人生命的诞生必须在子宫经过10个月围产期的母体呵护,当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同样需要在社会子宫(societywomb)内经过10个月围终期的社会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