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糖化血红蛋白(HbA1)测定:常用HbA1c
正常人群的水平为4-6%
反映了取血前8-12周的血糖总水平,是糖尿病控制情况的监测指标
不是诊断依据
(五)胰岛素和C肽测定
30~60分钟上升至高峰,3~4小时恢复到基础水平
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和指导治疗
不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
四、诊断标准
糖尿病症状+任意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OGTT试验中,2hPG水平≥11.1mmol/L。
若无症状,仅一次血糖值达标者须在另一天复测核实。
诊断标准 空腹(mmol/L) 服糖后2h(mmol/L)
糖尿病(DM)≥7.0和(或)≥11.1
糖耐量减低(IGT)<7.0和7.8~11.0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6.1~6.9和<7.8
五、治疗
1.原则:早期、长期、综合和措施个体化。
2.要点: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
3.治疗措施:以饮食治疗和合适的体育锻炼为基础,根据病情选用药物治疗。
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
4.目标:恢复至理想体重的±5%
六、口服药物治疗
磺脲类、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餐时血糖调节剂)、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TZD)类药物
(一)磺脲类(SUs)
1.降糖机理:促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2.适应证:饮食和锻炼基础上无急性并发症的T2DM
3.禁忌证:1型糖尿病;2型并严重感染、酸中毒、肝肾功不全合并妊娠以及大手术等应激情况。
4.原发失效和继发失效
5.副作用:
低血糖
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
皮肤瘙痒、皮疹等
磺脲类
剂量范围(mg)
作用时间(h)
服药次数
适用
格列本脲
1.25-15
20-24
1-2
重症
格列齐特
80-240
10-15
1-2
老年人
格列吡嗪
2.5-30
6-12
2-3
餐后高血糖
格列吡嗪缓释片
5-20
24
1
缓和、方便
格列喹酮
30-180
8
2-3
轻中度肾损害
格列美脲
1-4
24
1
缓和、方便
(二)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1.作用机制:促进胰岛素分泌(依赖葡萄糖水平)
2.作用特点: 起效快,时间短
3.种类:瑞格列奈 那格列奈
4.适用症:2型糖尿病,轻中度肾功能不全仍可使用
5.禁忌症:同磺脲类,不适于与磺脲类药物合用
(三)双胍类
1.作用机制:
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抑制糖异生及糖元分解
血糖正常时无降糖作用,不引起低血糖
2.适应证:同磺脲类,尤其是肥胖者的首选药物
3.禁忌证:
DKA、急性感染、心衰、肝肾功能不全
缺血缺氧性疾病患者和孕妇
4.副作用:
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
促进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
(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作用机制:抑制α葡萄糖苷酶,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2.种类:阿卡波糖 ,伏格列波糖
3.适应症:T2DM,尤其是空腹血糖正常(或轻度上升)而餐后高血糖的病人
4.禁忌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胃肠功能紊乱、孕妇
(五)胰岛素增敏剂-格列酮类
1.作用机理:改善胰岛素抵抗
2.种类:罗格列酮,匹格列酮
3.适用症:2型糖尿病
4.不良反应:贫血、水肿和体重增加
5.禁忌症:同磺脲类, 不适于有心衰危险或肝病的患者
七、胰岛素治疗
1.适应证
1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
糖尿病合并严重急、慢性并发症
合并重症感染、心脑血管意外
手术
妊娠和分娩
降糖药治疗无效
2.不良反应
胰岛素抗药性
低血糖
过敏
黎明现象: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一段时间出现高血糖,机制为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
Somogyi效应:夜间曾有未被察觉的低血糖,导致体内升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
3.预防
一级:避免发病
二级: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
三级:延缓和(或)防治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