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国护士网为首页 | 中国护士网专注于知识的分享,因为专注,所以更好!
分享到:

肺结核(图)

来源:  作者:www.512test.com

肺结核(图)
一、概况:结核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可发生在人体各器官。但以肺结核为主。肺是受结核菌感染的主要器官,占各器官的80%以上,其中痰涂阳性者称传染型肺结核。
二、病因:传染源:开放性肺结核的排菌病人是结核传播的主要来源。对人致病的主要是人型结核菌,罕见有牛型。
1.结核菌在分类学中属于放线菌,分支杆菌科,分支杆菌属,包括人型、牛型、非洲型和鼠型。
2.结核杆菌细长稍弯曲,约0.4×4.0μm,不能运动,无夹膜、鞭毛及芽胞,是需氧菌,不易染色,但被品红加热染色后不能被酸性酒精脱色,故称为抗酸(耐酸)杆菌。
3. 结核菌培养需含鸡蛋、天门冬、甘油、养成分的罗-金固体培养基。增殖很慢,约15~20小时,至少2~4周 才能见到菌落,经治疗的结核要6~8周、甚至20周后才见菌落。
4.耐药性:结核菌对治疗可产生耐药,决定了治疗的成败。
耐药性机制:选择性突变耐药;质粒介导耐药;适应性耐药;交叉耐药等。
耐药方式:
①原发性耐药:指从未接受过药物治疗,其结核菌对抗结核药物极不敏感。由于病人对是否曾接受过抗结核治疗往往难以回忆,故常用初始耐药表示。初始耐药与原发耐药大体相近,约占10.4~53.8%,初始耐药对流行病学和临床分析更方便。
②继发耐药:指经抗结核治疗过的结核菌对抗结核药不敏感,约占69.5~94%(平均81.45%),大都与治疗不规范有关。
③多重耐药:至少包括对INH和RFP两个或两个以上抗结核药物耐药。
三、发病机理:
吸入肺内的结核菌是否发病,与结核菌的量、毒力以及人体巨噬细胞的作用有关。入侵人体的结核菌量少、毒力弱,能被巨噬细胞杀灭,机体不发病。
入侵人体的结核菌量大、毒力强,繁殖旺盛,致巨噬细胞死亡而发病。其结核菌吸引更多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结核部位聚集,形成病灶,经过2~4周宿主产生两种方式的免疫反应: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一)细胞介导性免疫反应:
1.非特意性免疫:人体对结核的自然免疫力是先天性免疫力。
2.特异性免疫:接种卡介苗或经过结核感染后的免疫力,是后天获得性免疫。
由于人体的免疫力存在,感染结核后可以不发病。反之,人体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肾病、肿瘤、矽肺、HIV感染、营养不良和其他严重病时,或经常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等,易受结核菌感染而发病,或使早已稳定的病灶重新活动。
结核的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表现在淋巴细胞的致敏和吞噬细胞作用的增强。经巨噬细胞吞噬后的结核菌作为特意性抗原,和T淋巴细胞表面的特殊受体结合,使T淋巴细胞致敏,并增值产生单克隆细胞系,当再次接受结核菌刺激时,致敏淋巴细胞产生和释放多种淋巴因子(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巨噬细胞激活因子、白介素1和2、有丝分裂因子、淋巴细胞转移因子、TNF等),使巨噬细胞聚集在细菌周围,吞噬并杀灭结核菌,变成类上皮细胞和郎罕巨细胞,使病变局限化。
(二)迟发型变态反应(第Ⅳ型变态反应):
结核菌侵入机体组织后,另一种亚群T细胞释放出炎性因子,皮肤反应因子和淋巴细胞毒素等,使局部炎性渗出,甚至产生干酪样坏死,并有发热、乏力、纳差等全身症状及多发性关节炎、皮肤结节性红斑、疱疹性结膜炎等。
结核菌进入人体后常常是免疫与变态反应同时存在,可能与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产生的淋巴细胞因子有关。
免疫对人体起保护作用,变态反应常有组织破坏。(结核菌体的多肽、多糖复合物与产生免疫反应有关,蜡质和结核蛋白则与变态反应有关。)
免疫功能低下时,变态反应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表现为机体对结核菌素无反应。
科赫(Koch)现象:将定量的结核菌注入4~6周前受到过少量结核菌感染的豚鼠体内,动物高热,2~3天后,注射局部反应剧烈,组织红肿、溃疡、坏死,但不久可自愈、结痂,局部淋巴结并不肿大,也不发生全身结核播散,这是豚鼠对结核菌已产生免疫力的结果。若将定量的结核菌注射给未感染过的豚鼠体内,约10~14天,注射局部发红肿,形成溃疡,经久不愈,同时结核菌大量繁殖,到达淋巴结,并沿淋巴及血循环播散至全身,豚鼠死亡,这说明豚鼠对结核菌无免疫力。这种机体对结核菌再感染与初感染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现象。
四、病理:
结核菌与人体抵抗力之间互相抗争,使病变过程复杂化。
(一)基本病变:
1.渗出型病变:组织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进而单核细胞(主要是吞噬细胞)代替,结核菌被单核细胞吞噬。此时免疫功能强并经合理治疗,病变可完全吸收。
2.增殖型病变:大单核细胞吞噬并消化了结核菌后,结核菌的磷脂成分使大单核细胞形态变扁平,类似上皮细胞称为“类上皮细胞”。类上皮细胞形成结节,中央有多核巨噬细胞(郎罕细胞),其周围有较多的淋巴细胞聚集,形成了典型的结核结节。“结核”由此得名。
此种病变往往发生在菌量少,人体细胞免疫占优势的情况下。
3.干酪样坏死: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量过大、毒力强、变态反应过于强烈时,溶出性和增殖性病变及周围组织坏死。标本中,坏死区呈灰白微带黄色,质松而脆,似干酪,故称干酪样坏死。
以上三种类型可不同程度的出现在病灶内。
(二)病变的转归:
1.好转、痊愈:
1)病变吸收:机体免疫力高,或经合理治疗,病变完全吸收,或仅留少量的纤维疤痕。
2)纤维化:随着病灶炎性成分被吸收,结节灶中成纤维细胞和嗜银纤维细胞增生,产生胶原纤维形成纤维化。
3)钙化:干酪灶逐渐脱水、干燥、钙质沉着形成钙化。
以上三种转归都是机体免疫力强,病变静止或痊愈的反应。
但也有纤维化和钙化灶并未完全愈合,其中残留的静止的菌在适合情况下似可活动。
4)空洞:干酪灶液化而咳出空洞。
2.恶化进展:
1)干酪样坏死液化形成空洞。部分空洞在有效治疗下,可完全闭合。但干酪灶内可有少量的或静止的结核菌,可在适宜的情况下重新活动而发病。
2)扩散:局部蔓延,淋巴管-支气管,淋巴管-血行播散。多见于免疫功能严重抑制和空洞久治不愈的患者。
肺的淋巴结可以破溃形成淋巴-支气管瘘,引起支气管播散。
经支气管旁淋巴结引流入胸导管,进入上腔静脉而引起淋巴管血流播散。如粟粒性肺结核,脑、肾、肝、脾、骨等。
肺内结核也可沿支气管扩散到其他肺叶。
大量含结核菌的痰被咽入消化道,可引起消化道结核或结核性腹膜炎。
肺结核可局部扩散直接蔓延胸膜引起结核性胸膜炎。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