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的中间外侧柱,其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激活节后神经元膜上的M受体,支配心脏的各个部分。两侧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有所差别,支配窦房结的交感纤维主要来自右侧心交感神经,支配房室交界的交感纤维主要来自左侧心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右侧心交感神经兴奋时,以引起心率加快的效应为主,而左侧心交感神经兴奋,则以加强心肌收缩能力的效应为主。 心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亡的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加强。这些效应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zy2003-1-095; zy2002-1-003) (二)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心迷走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延髓的迷走背核和疑核。 两侧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也有差别,但不如两侧心交感神经支配的差别显著。右侧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影响占优势;左侧迷走神经对房室交界的作用占优势。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型胆碱能受体,具有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三)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其节后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平滑肌细胞有a和β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与a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则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去甲肾上腺素与a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的能力较与β受体结合的能力强,故缩血管纤维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 皮肤血管中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骨骼肌和内脏的血管次之,冠状血管和脑血管中分布较少。在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约1~3次/秒的低频冲动,称为交感缩血管紧张,这种紧张性活动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 二、心血管反射 心血管反射包括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和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等,下面重点介绍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是调节血压相对稳定的负反馈机制,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使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使血压回升。(zy2000-1-145;zl2001-1-146) (一)动脉压力感受器 动脉压力感受器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 神经末梢,该压力感受器并不是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而是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的变化。 (二)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 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 (三)反射效应 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反射,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四)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 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使动脉血压不致发生过大的波动,因此,在生理学中常将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称为缓冲神经。就是负反馈 (116~117题共用备选答案) A.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B.血压降低,心率加快 C.血压升高,心率加慢 D.血压降低,心率加慢 E.心率和血压均无变化 zy2006-1-116.成人失血100毫升时 答案:E zy2006-1-117.肾上腺髓质激素大量释放时 答案:A 解析:髓质激素即作为对交感兴奋的反应而大量释放激素,尤其是肾上腺素可引起一系列情绪爆发的典型体征:心跳加速、呼吸加深、胃肠抑制、皮肤出汗并发白、立毛肌收缩、血糖增高、骨骼肌血管扩张而流量增加。 zy2003-1-095下列能使心输出量增加的因素是 A.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高 B.心交感中枢紧张性增高 C.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 E.颈动脉窦内压力增高 答案:B zy2002-1-003急性失血时最先出现的调节反应是 A.血管的自身调节 B.交感神经兴奋 C.迷走神经兴奋 D.血中血管升压素增多 E.血中血管紧张素Ⅱ增多 答案:B zy2001-1-146在家兔动脉血压实验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引起全身动脉血压升高,其主要原因是 A.血管容积减少,相对血容量增多 B.颈动脉窦受到牵拉刺激 C.颈动脉体受到牵拉刺激 D.颈动脉窦内压力降低 E.颈动脉体内压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