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诊断与治疗
黄疸是指血中胆红素浓度高,导致巩膜、黏膜、体液等发生黄染的现象。
一、正常胆红素代谢
体内的胆红素来源于血红蛋白。正常人每日由衰老的红细胞破坏生成的血红蛋白约7.5g,生成胆红素4275μmol(250mg),占总胆红素的80~85%。另外171~513μmol(10~30mg)的胆红素来源于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中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如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及细胞色素酶与肌红蛋白等),约占总胆红素的15%~20%。
上述形成的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与血清白蛋白结合,不能溶于水,不能从肾小球滤出,故尿液中不出现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通过血循环运至肝脏后,与白蛋白分离并被肝细胞摄取,在肝细胞内与Y、Z载体蛋白结合,形成葡萄糖醛酸酯,称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排出经高尔基复合体运至毛细血管微突、胆管而排入肠道。在肠道,由肠道细菌的脱氢作用还原为尿胆原,尿胆原的大部分氧化为尿胆素从粪便排出称粪胆素;小部分在肠内被吸收,经肝门静脉回到肝内,回到肝内的大部分尿胆原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所谓“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被吸收回肝的小部分尿胆原,经体循环由肾脏排出体外。
在正常情况下,胆红素进入与离开血循环保持动态平衡,故血中胆红素的浓度保持相对恒定。正常血中总胆红素1.7~17.1μmol/L(0.1~1.0mg/dl),其中结合胆红素0~6.8μmol/L(0~0.4mg/dl),非结合胆红素1.7~10.26/μmol/L(0.1~0.6mg/dl)。
二、黄疸分类
依病因学可将黄疸分为4类: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也称阻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