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国护士网为首页 | 中国护士网专注于知识的分享,因为专注,所以更好!
分享到:

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来源:  作者:www.512test.com



二、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肠道内水的分泌吸收过程动态平衡失调是引起腹泻的关键环节。肠道内水的分泌吸收一般伴随和继发于电解质的分泌和吸收。有三种电解质的腔内转运机制:被动扩散,常见于空肠;主动转运,发生于回肠和结肠;溶质牵拉作用。正常时上述过程受多种生理因素调节。
腹泻发生机制有4种:①渗透性:肠腔内有大量不被吸收的具渗透活性的溶质致腹泻;②分泌性:多种病因致肠内电解质过度分泌;③渗出性:黏膜大量渗出病理性渗出物;④胃肠运动功能异常。临床上上述机制可能共同发挥作用。
(一)渗透性腹泻
对糖酶缺乏导致糖类吸收不良是临床上此型腹泻的主要病因,可因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引起乳糖不耐受性腹泻,也可因疾病引起小肠粘膜萎缩和刷状缘病变继发,双糖类小分子糖不被吸收,肠腔渗透梯度形成而致腹泻。外源性泻药等药物亦可引起渗透性腹泻。
渗透性腹泻特点:①禁食48小时后腹泻减轻或停止;②血浆-粪便溶质差(血浆渗透压-2×粪[Na+]+粪[K+])扩大,常大于100mmol/LH20.
(二)分泌性腹泻
1.细菌肠毒素:通常只促进肠上皮细胞主动分泌,并不引起肠黏膜组织的明显损伤,其作用不依赖于细菌的存在。见于急性食物中毒或肠道感染,最典型的例子是霍乱。
2.内源性促分泌物:病理情况下,APUD细胞性肿瘤可产生大量促分泌物。典型的例子是血管活性肠肽瘤(VIP瘤)(亦称弗-莫综合征,胰性霍乱),大量VIP导致以水泻、低血钾、无胃酸为特征的综合征(WDHA综合征)。其他如促胰液素瘤、类癌综合征、甲状腺髓样癌等。
3.导泻物:如胆酸、脂肪酸在发生重吸收障碍或过量分泌时刺激结肠分泌,常见如短肠综合征、胰腺/小肠病变。其他如结肠腺瘤、肠道淋巴引流障碍、先天性氯化物腹泻、先天性钠腹泻。
分泌性腹泻特点:每日大便量超过1L,水泻无脓血;血浆-粪溶质差小于50mmol/LH2O;粪pH偏中/碱性;禁食48小时后腹泻持续存在,量大于500ml/d.
(三)渗出性腹泻
主要是炎症渗出。其他如肠分泌增加、吸收不良及运动加速等生理过程也发挥很大作用。
1.感染性:最常见炎症性肠病,呈脓血便伴发热、营养不良等。
2.非感染性:如肿瘤、免疫、理化或血管因素所致。肿瘤坏死或继发感染;放射线损伤;变态免疫反应,如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维生素缺乏;渗出性腹泻特点:粪便混有渗出液和脓血。
(四)胃肠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
以下原因可使肠道运动加速:促动力性激素或介质;肠腔内容量增大,可致反射性刺激;肠神经病。此类型常见疾病有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运动异常性腹泻特点是:粪便稀烂不含渗出物,伴肠鸣亢进。应首先排除其他类型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