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七大诊断标准
一、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约80%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0~45岁,以青壮年为多,男女之比为1:2~4。初发时起的缓慢,患者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乏力、体重减轻、胃纳不佳、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驱症状。随后发生某一关节疼痛、僵硬,以后关节肿大日渐疼痛。开始时可能一二个关节受累,往往是游走性。以后发展为对称性多关节炎,关节的受累常从四肢远端的小关节开始,以后再累及其他关节。近侧的指间关节最常发病,呈梭状肿大;其次为掌指、趾、腕、膝、肘、踝、肩和髋关节等。晨间关节僵硬,肌肉酸痛,适度活动后僵硬现象可减轻。僵硬程度和持续时间,常与疾病的活动程度一致,可作为对病变活动性的估价。由于关节的肿痛和运动的限制,关节附近肌肉的僵硬和萎缩也日益显着。以后即使急性炎变消散,由于关节内已有纤维组织增生,关节周围组织也变得僵硬。随着病变发展,患者有不规则发热,脉搏加快,显着贫血。病变关节最后变成僵硬而畸形,膝、肘、手指、腕部都固定在屈位。手指常在掌指关节处向外侧成半脱位,形成特征性的尺侧偏向畸形,此时患者的日常生活都需人协助。关节受累较多的患者更是终日不离床褥,不能活动而极度痛苦。
类风湿性关节炎
10%~30%患者在关节的隆突部位,如上肢的鹰嘴突、腕部及下肢的踝部等出现皮下小结,坚硬如橡皮。皮下小结不易被吸收,皮下小结的出现常提示疾病处于严重活动阶段。
此外,少数患者(约10%)在疾病活动期有淋巴结肿大及脾大。眼部可有巩膜炎、角膜炎、结膜炎。心脏受累有临床表现者较少,据尸检发现约35%,主要影响二尖瓣,引起瓣膜病变。肺疾患者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胸膜炎、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类风湿尘肺病。周围神经病变和慢性小腿溃疡、淀粉样变等也偶可发现。
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功能状态的评定,无统一标准,但下述分类,易被接受。
Ⅰ级:病人完成正常活动的能力无任何限制。
Ⅱ级:虽有中度限制,但仍能适应。
Ⅲ级:重度限制,不能完成大部分的日常工作或活动。
Ⅳ级:失去活动能力,卧床或仅能应用轮椅活动。
二、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1. 早晨关节僵硬至少持续1小时;
2. 具有3个以上关节肿胀;
3. 手关节、掌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
4. 关节肿胀呈对称性;
5. 手部关节x线片表现为关节及其邻近骨质疏松或明显的脱钙现象;
6. 皮下结节;
7. 类风湿因子阳性。
其中1、2、3项应持续6周以上。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三、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1. 理疗。
2. 药物治疗
(1)
水杨酸盐。
(2)
吲美辛(消炎痛)。
(3)
异丁苯丙本酸。
(4)
皮质激素。
(5)
青霉胺。
(6)
卡托普利。
(7)
雷公藤。
(8)
金制剂。
(9)
免疫抑制药。
(10) 免疫增强药。
(11)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