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和认真坚决体格检查,并结合化验及X线、小肠镜(黏膜活检)及特殊试验可作出诊断,了解引起消化吸收不良的器官及可能致病原因。详细的兵病史是诊断老年消化吸收不良的重要线索。老年人合并糖尿病应考虑糖尿病肠病,有胃肠手术者易致盲袢细菌过度繁殖,有小肠切除史往往出现短肠综合症。具有顽固溃疡伴腹泻和消化吸收不良应应警惕胃泌素瘤。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贫血常见,多为大细胞性贫血,也有正常细胞或混淆性贫血,血浆白蛋白减低,低钾、钠、钙、磷、镁、低胆固醇,碱性磷酸酶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严重者血清、叶酸、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12水平亦降低。
2、粪脂定量试验:绝大多数患者都存在脂肪泻。粪脂定量试验是唯一证实脂肪泻存在的方法。一般采用Van de Kamer测定法,收集高脂饮食患者(每日摄入脂类100g以上)的24h粪便进行定量分析,24h分脂肪量小于6g或吸收率大于90%为正常,但粪脂定量试验阳性只能提示有吸收不良综合症存在而不能说明其病理生理及作出有针对性的诊断。
血清胡萝卜素浓度测定:正常值大于100U/dI,在小肠疾患引起的吸收不良时低于正常,胰源性消化不良时正常或轻度减低。
4、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1)右旋木糖吸收试验:正常人空腹口服D—木糖25g后5h尿液中D—木糖排出量≥5g,近端小肠黏膜受孙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者可见尿D—木糖排泄减少,排出量3—4.5g,委员可疑不正常;<3g者可确定为小肠吸收不良。老年患者肾功能不全时尿中排出D—木糖减少,但血中浓度正常,口服2h可确定为小肠血浓度正常值>20mg/dI。
(2)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先肌注维生素B12 1mg,然后口服57Co或58Co标记的维生素B122μg收集24h尿,测尿放射性含量,正常人24h尿内排出放射性维生素B12>7%。肠内细菌过度繁殖,回肠吸收不良或切除后,尿内排出量减低。
(3)呼气试验:正常人口服14C甘氨胆酸10mCi,4h内粪14CO2的排出量小于总量的1%,24h排出量小于8%,小肠细菌过度繁殖,回小切除或功能失调时,粪内14CO2和肺呼出14CO2 和肺呼出14CO2明显增多,可达正常10倍以上,乳糖—H2呼吸试验可检测乳糖酶缺乏。
(4)促胰液素试验:用以检测胰腺外分泌功能,由胰腺功能不全引起的吸收不良本试验均显示异常。
(5)胃肠X线检查:小肠可有功能性改变,空肠中段及远端肠管扩张,钡剂通过不吝,黏膜皱裂粗大,肠壁平滑呈“蜡管”征,钡剂分段或结块(印痕征)。X线检查还可排除肠结核克罗恩病等器质性疾病。
(6)小肠镜检查:在内镜下正常小肠黏膜与十二指肠黏膜相似,上段空肠黏膜为环形皱流,向下至回肠末端皱裂减少。吸收不良患者小肠黏膜可无特异性改变,部分可有黏膜才百、污浊、环形皱裂低平、数目减少。组织学改变可见绒毛萎缩、增宽,不同程度的绒毛融合、扭曲甚至消失,隐窝加深,布氏腺增生,固有层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上皮细胞由高住装有方面混乱,长短不一,微绒毛向呈量筒状或烧坏宽距,微绒毛融合或多根黏粘连呈“花束状”微绒毛部分或整根溶解。
5、粪便常规检查:应注意性状、红白细胞及未消化食物,苏丹Ⅲ染色检查脂肪球,大便脂肪定量测定,粪便需氧菌及厌氧菌培养;血常规检查有贫血者应作骨髓穿刺,确定贫血性质及程度;测定肝功能、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蛋白电泳;必要时作D-木糖试验、脂肪千衡试验和14C-甘氨胆酸-呼吸试验。
6、小肠钡剂检查: 注意病变部位及范围,有无粘膜皱襞增粗增宽,钡剂呈节段状、絮状或雪花状分布,钡剂排空时间延长。
7、纤维小肠镜检查:必要时可作,并进行肠粘膜活检,或用盲目小肠活检器取小肠粘膜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和需氧菌及厌氧菌培养。
8、其他检查:必要时做葡萄糖耐量试验、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B型超声,腹部平片和CT扫描,以排除胰源性吸收不良;做有关甲状腺和肾上腺功能检查,以排除继发性内分泌疾病所致的吸收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