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国护士网为首页 | 中国护士网专注于知识的分享,因为专注,所以更好!
分享到:

中医学理论学习常存在的问题

来源:  作者:www.512test.com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更重要,教师在给学生打好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应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
 基础理论是学的专业基础课,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学好中医各门课的基础。由于中医理论形成于2000多年前,植根于中国的,因而不仅文字古奥,内容精深,而且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与方法、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而现在的中医学生从小接受的是现代科学教育,其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与中医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相距甚远,这就使得初学中医者常常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更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以下谈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备课仅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上的理论与科学技术、生产发展形势相比具有滞后性,中医科研成果很少能及时反映在教材中。因此教师讲授不能只重视已定型的理论,还应该博览有关中医专业的期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动态,科研成果一旦相对成熟就应尽快引入课堂,补充以科学技术与未来发展的新内容,向学生展示中医科学发展的美好前景,以此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  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挖掘他们的自身。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产生兴趣的首要因素,学生只有在真正了解学习目的和学习价值之后,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全力以赴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要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第一节绪论课至关重要。在介绍中医的悠久历史、对人类的贡献、在世界享有的盛誉时,常能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奋发进取的动力。  教与学结合不够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采取“满堂灌”的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下降。因此,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效率状态。如在阐述阴阳定义时,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曾使用过的阴阳二字,稍加提示,学生们会争相说起化学里的阴离子、阳离子,各种检验的阴性、阳性,物理学中的阴极、阳极及成语“阳奉阴违”等。此时,只要将这些词汇含义分析一下,不难得出阴阳对立统一的意思,可分别指代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对于学生每一个正确回答应及时加以肯定,并给予鼓励。此时,学生们的心中会充满成就感,课堂上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这种快乐的情绪下参与课堂教育,愉悦地接受知识,可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缺少病案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开设的时间大多在第一学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尚有欠缺,要真正透彻领会深奥而抽象的中医理论知识,并非易事。加之中医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因此,在教学中若能巧用案例来说明,则可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内容更浅显易懂。例如“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通调水道”,学生对前者容易理解,而对后者就很难理解。此时,如果插入病案讨论,这一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可用风水证的典型病例让学生讨论6岁患儿,感冒一周后出现咳嗽气喘,恶寒无汗,面目浮肿,小便量少,舌苔白滑脉浮紧,小便检查:肉眼血尿,蛋白+++。对上述症状逐一讨论,从中找出咳喘、无汗、浮肿、尿少等症状之间的有机联系,即外邪束表,肺气失宣则恶寒无汗;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肺失宣降,水道不通则面目浮肿,小便量少;寒邪外束则舌苔白滑,脉浮紧,再结合西医对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描述患儿的面目浮肿,小便量少,血尿和蛋白尿等,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使肾小球发生变态免疫反应而出现炎症,这与中医的肺主肃降、通调水道的理论相类似。学生通过讨论、比较,很快就理解了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这一难点问题。实践证明,感性材料越完善、越丰富,形成的表象就越清晰,概念的形成就越顺利。  运用不够  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性、叙述性均较强,概念过于抽象复杂,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教学教具甚少,且大量的内容需要记忆,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若一味地讲授,有时难免枯燥呆板,对学生容易形成单调刺激,以致影响教学效果。其实,中医的各个章节都可以运用进行教学,尤其是阴阳五行、六淫等章节,若充分运用多媒体,则可以通过大量图片、动画和录像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便于引导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不仅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将前后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连贯起来,使学生对整个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逻辑框架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并获得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重内容忽视方法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更重要,教师在给学生打好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应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都是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老师还要教会学生梳理知识,注意章节之间、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储存知识。脏腑辨证的内容与藏象、八纲辨证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进行脏腑辨证时,结合藏象学说,见哪一脏腑的功能失调,即定位为哪一脏腑的病证,再结合八纲辨证,以确定该脏腑的病证是寒是热、是虚是实。时时梳理学习内容,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和运用,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终生受益处。  教师缺乏临床实践  中医学首先是一门实践科学,理论源于临床。中医基础理论虽是学生入学必修的第一门中医课程,究其内容实际涉及了《内经》、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多门课程知识。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而且必须长期坚持临床实践,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各种条件所限,许多院校特别是青年教师,缺少临床实践的机会,授课内容也仅限于纸上谈病。所以,应该采取“教学—临床—科研”三位一体的滚动模式,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完成师资的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