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国护士网为首页 | 中国护士网专注于知识的分享,因为专注,所以更好!
分享到:

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

来源:  作者:www.512test.com

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
(一)造血特点:小儿造血可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
1.胚胎期造血
造血首先在卵黄囊出现,然后在肝,最后在骨髓。因而形成3个不同的造血期。
(1)中胚叶造血期
在胚胎第3周开始出现卵黄囊造血,之后在中胚叶组织中出现广泛的原始造血成分,其中主要是原始的有核红细胞。在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2)肝造血期
在胚胎2个月时,肝出现活动的造血组织,并成为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肝造血先是产生有核红细胞,以后产生粒细胞和巨核细胞,至胎儿期6个月后,肝造血逐渐减退。
(3)骨髓造血期
胚胎第6周时骨髓腔发育已初具规模,但其造血功能在第6个月之后才逐渐稳定,并成为造血的主要器官,出生2~5周后骨髓成为惟一的造血场所。
2.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
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婴儿期所有的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儿童期时脂肪组织(黄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造血组织,因此到了年长儿和成人期红骨髓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和肩胛骨,但黄骨髓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它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小儿在出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髓,故造血的代偿潜力甚小,如果造血需要增加,就出现髓外造血。
(2)骨髓外造血
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遇到各种感染性贫血或造血需要增加时,肝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末梢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感染及贫血矫正后正常骨髓造血可恢复。
(二)血象特点
1.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
出生时红细胞数(5.0~7.0)×1012/L,血红蛋白量150~220g/L,未成熟儿可稍低。生后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3个月以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又缓慢增加。
2.白细胞数与分类
(1)白细胞总数:初生时为(15~20)×109/L,然后逐渐下降,1周时平均为12×109/L。婴儿期白细胞数维持在10×109/L左右,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
(2)白细胞分类: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0.65,淋巴细胞约占0.30;生后4~6天时两者比例约相等;以后淋巴细胞约占0.60,中性粒细胞约占0.35,至4~6岁时两者又相等;7岁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相似。
3.血小板数:血小板数与成人相似,约为(150~250)×109/L。
4.血红蛋白的种类
胚胎期的血红蛋白为Gower 1、Gower 2和Portland;胎儿期的血红蛋白为HbF;成人血红蛋白,即HbA及HbA2。
出生时HbF70%,HbA约占30%, HbA2<1%。出生后 HbF迅速为HbA所代替,1岁时HbF不超过5%,2岁时不超过2%.成人的Hb绝大部分为HbA,约占95%,HbA2占2%~3%,HbF不超过2%.
5.血容量
小儿血容量相对较成人多,新生儿血容量约占体重的10%,平均300ml。儿童约占体重的8%~10%.成人血容量占体重的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