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
一、概念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管腔内血栓,造成该动脉区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二、脑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
血栓形成机制(凝血瀑布)
神经细胞缺血性损伤机制(缺血瀑布)
三、脑血栓形成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病理分期:
①超早期(1~6小时):缺血脑组织变化不明显;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肿胀;
②急性期(6~24小时):缺血脑组织苍白和轻度肿胀;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胶质细胞明显缺血改变;
③坏死期(24~48小时):脑组织明显水肿;大量神经细胞消失,胶质细胞坏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④软化期(3日~3周):病变区脑组织液化变软;
⑤恢复期(3~4周后):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大病灶形成中风囊。
四、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脑动脉系统:
①前循环
②后循环
临床表现:
(1)多见于60岁以上老人
(2)既往多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病史
(3)常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
(4)病后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
(5)多有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
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证候:闭塞血管临床证候
颈内动脉 同侧失明(不定)大脑中动脉综合征(见后)
大脑中动脉(MCA)(1)对侧轻偏瘫,感觉缺失(臂、面最重)(2)表达性失语(优势半球)或疾病感缺失和空间定向障碍(非优势半球)
大脑前动脉(ACA) 对侧轻偏瘫,感觉缺失(小腿最重)
大脑后动脉(PCA) 对侧对称性偏盲或上象限盲,记忆减退
基底动脉顶端 双侧失明,记忆缺失对侧轻偏瘫,感觉缺失;同侧延髓及小脑征
基底动脉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上动脉 同侧面部感觉缺失,共济失调,对侧轻偏瘫,感觉缺失步态性共济失调、恶心、头晕、头痛发展至同侧半身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凝视轻瘫,对侧轻偏瘫,嗜睡。
五、辅助检查
(1)头颅CT
(2)头颅MRI DWI PWI
(3)血管造影 CTA MRA DSA
(4)TCD
(5)颈部血管彩超
(6)腰穿检查
急性期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