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瞳孔大小及瞳孔反射改变
①瞳孔散大(大于5mm):见于动眼神经麻痹、沟回疝。双侧视神经完全损害而失明时,因光线刺激缺如,瞳孔亦散大。
②瞳孔缩小:一侧瞳孔缩小多见于霍纳综合征,还常伴有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及同侧面部出汗减少。两侧瞳孔呈针尖样缩小,可见于脑桥出血。
③瞳孔对光反射:其传导径路为:视网膜→视神经→中脑顶盖前区→两侧埃-魏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这一径路上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第IV对脑神经
第Ⅴ对脑神经
1.解剖生理
(1)感觉:头面部不同部位的皮肤、粘膜→眼支(海绵窦、眶上裂),上颌支(圆孔),下颌支(卵圆孔)触、痛、温度觉纤维→三叉神经半月节→脑桥→感觉主核(触觉纤维)、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度觉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囊后肢→终止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感觉中枢的下1/3部。
(2)运动:脑桥的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纤维→穿出脑桥→三叉神经→卵圆孔穿出颅腔→融合于下颌支内,支配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鼓膜张肌等。运动核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支配。
2.临床表现
眼支受损时表现为眼裂以上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上颌支受损时表现为眼裂与口角之间面颊部感觉障碍;下颌支受损时表现为口角以下下颌处感觉减退,并有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向病侧偏斜。核性损害可只影响感觉或运动,按感觉主核或脊束核的不同,可产生触觉或痛温觉障碍,可呈现分离性感觉障碍;脊束核损害呈现面部洋葱皮样疼温觉障碍,脑桥部损害感觉障碍位于口鼻周围,而延髓下端损害时感觉减退位于面部外周,不同于周围支损伤的条带样分布。丘脑、内囊及皮层病变产生对侧面部感觉障碍。
第Ⅵ对脑神经
1.解剖生理
展神经核在脑桥,纤维在脑干内向前穿出脑干,经过颞骨岩尖和海绵窦外侧壁,从眶上裂入眶内支配外直肌。在颅底行程较长,颅内高压时易受损。
2.临床表现
主要引起眼球不能向外侧注视,而呈内斜视位,同时有复视。
第Ⅶ对脑神经
1.解剖生理
(1)运动:面神经核在桥脑,纤维穿出脑干后在听神经上方(桥小脑角处)进入内耳孔后,又横过膝状神经节,出茎乳孔。支配除咀嚼肌和上睑提肌以外的所有面部表情肌及镫骨肌等。面神经核上部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支配(核上部支配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核下部仅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支配。所以核上性(锥体束)病变仅影响对侧下半部面肌(颊肌、口轮匝肌)。
(2)感觉:味觉纤维起于面神经管内膝状神经节的神经元,在面神经管内,离开面神经向前方走,形成鼓索,参加到舌神经中,终止于舌前2/3的味蕾。面神经尚有副交感纤维支配舌下腺、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
2.临床表现
1)刺激症状:面肌抽动。
(2)破坏症状
①一侧周围性面瘫:表现为患侧额皱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不能皱额、闭眼,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露齿提唇、鼓颊,常伴有味觉缺失(鼓索支损害)和听觉过敏(镫骨肌支损害)。
②核性:与周围性相同,但常伴脑干病损的其他症状,如交叉性瘫痪等。
③核上性(中枢性面瘫):仅病灶对侧下半部表情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不能鼓颊),而上面部表情肌(皱额、闭眼)正常。
第Ⅹ, XI对脑神经
1.解剖生理
①舌咽神经:支配舌后1/3味觉、咽喉部感觉,并与呼吸、脉搏、血压调节有关;参与茎突咽肌的运动;支配腮腺分泌。
②迷走神经: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外耳道及耳廓凹面的一部分皮肤(耳支),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腹腔内诸内脏,终止于孤束核;运动纤维分布于软腭、咽及喉部诸肌;起自迷走神经背核的纤维分布于胸腹腔内诸脏器,支配其副交感功能。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彼此邻近,二者感觉的中枢支皆止于延髓的孤束核,运动支都起自疑核,往往同时受损,临床上也同时检查。
2.临床表现
病损时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咽部感觉丧失、咽反射消失。一侧周围性病损时,病侧提腭活动受限,腭垂偏向健侧。一侧皮质延髓束损害不引起舌咽及迷走神经麻痹症状。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可引起咽喉部肌肉麻痹,称假性球麻痹,此时咽反射存在,可伴有强苦、强笑、下颌反射亢进等。
第Ⅻ对脑神经
1.解剖生理
神经根发源于延髓背侧部近中线的舌下神经核→延髓锥体外侧的前外侧沟穿出→舌下神经管→脑外→支配舌肌。舌向外伸出主要是颏舌肌的作用,舌向内缩回主要是舌骨舌肌的作用。舌下神经只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支配。
2.临床表现
一侧舌下神经麻痹时,伸舌偏向患侧,舌肌明显萎缩,常可见舌肌纤颤;两侧麻痹时伸舌受限或不能;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时,伸舌偏向病灶对侧,无舌肌萎缩和纤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