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障碍的临床意义
(二)周围性瘫痪:
1.脑神经核:所支配的脑神经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2.脊髓前角:弛缓性瘫痪,瘫痪呈节段型分布,无感觉障碍。
3.前根:节段型分布的弛缓性瘫痪。
4.神经丛:常引起一个肢体多数周围神经瘫痪和感觉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5.周围神经:弛缓性瘫痪,伴有疼痛、感觉缺失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6.脊髓圆锥(骶3-5和尾节):不累及锥体束,无下肢瘫痪,仅有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皮肤感觉缺失,呈鞍状分布,可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性功能障碍和大小便功能障碍。
7.马尾神经根:下肢周围性瘫痪,可为单侧或不对称,有根痛,大小便功能障碍后期出现。
锥体外系
概念:
广义的讲,除了锥体系以外,所有与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统称为锥体外系,小脑及前庭系统也包括在内。临床上锥体外系以纹状体苍白球系统为主要组成部分。
锥体外系包括基底节(The basal ganglia) (豆状核及尾状核(caudate) )、丘脑底核、红核、黑质、小脑的齿状核、脑干网状结构、延髓的前庭神经核及下橄榄核等皮质下结构。
【锥体外系】
锥体系以外的运动传导路,协助锥体系更好地完成随意运动。
特点:
发生古老。
多次中继,联系复杂,形成若干反馈通路。
功能:
调节肌张力。
自动维持(调节)整体姿势(完成无意识习惯性动作)。
配合锥体系,协调肌群运动,纠正随意运动的误差,确保精细动作的完成。
锥体外系可分为
1.皮质—纹体—苍白球系
⑴ 皮质—纹状体—背测丘脑环路
⑵ 纹体—黑质环路
⑶ 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2.皮质—脑桥—小脑系
临床表现
肌张力变化(增强、减低和游走性增强及减低)
不自主运动(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震颤等)
不自主运动的类型
肌强直
1.静止性震颤
2.舞蹈样运动(迅速多变,没有目的,没有规律,不对称,大小运动不一样)
3.手足徐动症(或称指划动作)
4.扭转痉挛(或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
5.偏身投掷运动
6.抽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