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执业医师考试

动脉瘤

来源:Www.512Test.CoM  作者:执业医师考试网  (查看评论)
动脉瘤
(一)概述
大于其正常直径1.5倍的一条动脉上的永久性、局限性扩张成为动脉瘤(动脉瘤是动脉上局部的的膨大,较邻近正常动脉相比,管径增粗大于50%),主要是由于动脉壁的局部有病变或创伤而引起,并非真正的肿瘤。常见病因为创伤、动脉硬化或感染等,也可以是先天性动脉发育不良引起。以胸、腹主动脉和下肢主动脉干动脉瘤较为常见。动脉瘤按病理分有真性、假性、夹层动脉瘤三类。
(二)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
1.搏动性肿块:最典型的体征,肿块随心跳膨胀,压迫动脉瘤近端肿块可缩小,肿块可以伴有震颤、疼痛;
2.压迫症状:压迫临近神经、血管和淋巴管;
3.远端肢体缺血:瘤体内血栓或斑块脱落,远侧动脉栓塞,肢体疼痛、苍白、动脉搏动减弱,甚至肢端坏死;
4.动脉瘤破裂:剧烈疼痛及出血,严重者发生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粥样硬化性动脉瘤多见于老年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多有外伤史。
B超、X线、CT和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三)治疗
手术是治疗动脉瘤的唯一有效的方法。若动脉瘤迅速扩大、感染或压迫邻近重要器官,更应尽早手术。
手术方法:最常用的是动脉瘤切除及血管重建术。
对于一些较小动脉的动脉瘤,如果其侧支吻合丰富,则可以行动脉瘤切除和远近端接扎术。 下肢静脉疾病
(一)下肢静脉解剖和生理
下肢静脉系统由浅静脉、深静脉、交通静脉以及肌肉静脉组成。
1. 浅静脉
小隐静脉
大隐静脉:属支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
2. 深静脉
胫前、胫后、腓静脉----腘静脉-----股浅静脉----股静脉
3.小腿肌肉静脉:腓肠肌静脉和比目鱼肌静脉,注入深静脉。
4.交通静脉
浅静脉和深静脉间有交通静脉。小腿部以踝交通静脉最重要,与足靴区色素沉着以及溃疡形成有密切关系。
5.瓣膜
在下肢静脉系统中存在有瓣膜存在,多为双瓣型,瓣膜起单项阀门的作用,允许静脉内血液单向流动,阻止血液由近向远、由深向浅倒流。
6.血流动力学
下肢静脉血液能对抗重力向心回流,主要是下列因素的作用:
(1)小腿肌肉的收缩功能,是静脉主要回流动力;
(2)胸腔吸气期和心脏舒张期产生的负压,使周围静脉与心脏之间形成压力差,促进回流;
(3)静脉瓣膜向心单向开放功能,对抗血柱的重力作用,防止倒流。
(二)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1.病因和病理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多见于持久站立工作或高强度体力劳动者。下肢浅静脉过于伸长、迂曲呈曲张状态,病因主要是静脉壁软弱、瓣膜有缺陷和静脉内压力增高所。长期腹压过高、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等,使瓣膜承受过度的压力,而变松弛,形成关闭不全。静脉瓣膜和静脉壁离心越远,强度越差,而静脉压力是离心越远越高,所以曲张静脉在小腿远比大腿明显。
2.临床表现和诊断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曲张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伸长、迂曲。当交通静脉瓣膜破坏后,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变化,包括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患肢发胀,沉重感,容易乏力疲劳。
诊断一般不困难,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为了了解下肢浅静脉、深静脉及交通静脉的瓣膜功能以及回流通畅情况,尚需作以下检查:
(1)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病人平卧,患肢抬高,使浅静脉排空,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以压迫大隐静脉。然后让病人站立,即刻放松止血带,若大隐静脉自上向下迅速充盈,表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若病人站立后不放松止血带,在30秒内出现静脉充盈,表示有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30秒以后才出现静脉充盈,这是正常的。同样原理,也可在腘窝部扎止血带,以检查小隐静脉瓣膜的功能。
(2)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用止血带阻断大腿根部浅静脉主干,嘱病人作踢腿或下蹬运动10-15次。运动后,若曲张静脉排空,说明深静脉通畅;若静脉曲张更为明显、张力增高、甚至出现胀痛,则说明深静脉不通畅。
(3)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抬高患肢,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从足趾向腘窝缚缠第一根弹力绷带,再自止血带向下缚缠第二根弹力绷带。让病人站立,一边向下解开第一根弹力绷带,一边向下继续缚第二根弹力绷带。若在二根绷带之间的间隙内出现曲张静脉,则表示该处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4)多普勒超声检查:为无创性检查,可以确定浅静脉及深静脉的瓣膜功能及通畅程度,并可了解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的位置。
(5)静脉造影,一般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不需做,若疑有深静脉及交通静脉病变,可作静脉造影。
3.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病变局限、程度轻者;年老体弱、不耐受手术者;妊娠妇女。
①弹力绷带或弹力袜,避免久站、久坐和重体力劳动。
② 注射硬化剂:适用于少量、局限的病变或作为手术的辅助疗法。
(2)手术治疗:是根本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能耐受手术并且深静脉通畅的病人。手术由三个方面:高位结扎大隐或小隐静脉;剥脱大隐或小隐静脉主干和曲张静脉;对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应予结扎。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病因和病理
1846年Virchow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壁损伤导致血小板聚集、黏附而形成血栓;血流缓慢可以影响血流动力学,从而促进血栓形成;高凝状态时,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抗凝血因子减少,导致血栓形成。单一因素不足以致病,常两种或三种因素同时存在,尤其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
2.临床表现和分型:根据发病部位分为三型
①周围型:血栓始于小腿肌静脉丛;突然出现小腿剧痛,肿胀,活动受限,查体可以发现小腿有深压痛,踝关节过度背屈可导致小腿剧痛(Homans征),腓肠肌压痛阳性(Neuhof征)。
②中央型: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起病急骤,全下肢明显肿胀,患侧髂窝、股三角区疼痛、压痛,浅静脉扩张,皮温及体温升高。
③混合型:最为常见。由周围型向近侧顺行扩展或中央型向远侧逆行扩展而成,所以可以有上述两型临床表现。混合型患者当广泛累及肌肉内静脉丛时,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阻塞,下肢高度水肿,临床上出现剧烈疼痛,患肢皮肤呈暗紫色,称为股青肿,这时常伴有动脉痉挛,搏动减弱或消失,进而发生血运障碍,造成肢体湿性坏疽。
考试辅导
Google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