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国护士网为首页 | 中国护士网专注于知识的分享,因为专注,所以更好!
分享到:

直肠肛管疾病

来源:  作者:www.512test.com

直肠肛管疾病
【考纲要求】
1.解剖要点:①直肠的解剖;②肛管的解剖。
2.检查方法:①直肠指检的意义及体位;②特殊检查方法。
3.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痔和直肠息肉的概念和诊断。
4.直肠癌:①临床表现与诊断;②手术方法及适应证。
一、解剖
1.直肠:
位于盆腔后部,平第3骶椎水平上接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向下至尾骨平面形成约90°的弯曲与肛管相连,全长约12~15cm。以腹膜反折线为界可将直肠分为上、下两段。直肠上段的两侧和前面有腹膜覆盖,前面的腹膜返折形成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直肠指诊可以判断这些陷凹是否有积液。下段直肠则全部位于腹膜外。男性直肠上部的前方隔以直肠膀胱陷凹与膀胱底上部和精囊相邻。下部前方则借直肠膀胱隔与膀胱底、前列腺、精囊腺、输精管及输尿管相邻。女性直肠上部则隔着直肠子宫陷凹与子宫颈、阴道后穹隆相邻。下部借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后壁相邻。直肠的后方是骶尾骨和梨状肌。直肠肌层与结肠相同,内环外纵,环形肌在直肠下端增厚形成肛管内括约肌,不随意肌,协助排便,无括约肛门功能,损伤后不会引起大便失禁。
直肠上部与结肠粗细相同,下部扩大成直肠壶腹,该处的粘膜有上、中、下三条半月形直肠横壁,深面有环形肌。直肠下端粘膜有8~10条纵行皱襞称肛柱。各肛柱下端彼此借半月形粘膜皱襞相连,这些皱襞称为肛瓣。每一肛瓣与相邻两个肛柱下端之间形成开口向上的隐窝,称为肛窦,其底部有肛门腺的开口。肛柱与肛管的相连处有三角形的肛乳头。肛瓣边缘和各肛柱下端形成一个锯齿状环形线,称齿状线,临床上把齿状线作为直肠和肛管的分界线。
2.肛管:
起自齿状线,止于肛门缘,全长3~4cm。肛管上部内衬移行上皮,下部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肛管被肛管内外括约肌所环绕,平时呈收缩状。
3.齿状线:
不但是直肠肛管的交界线,在胚胎时期是内、外胚层的交界处。因而既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齿状线上下的血管、神经及淋巴来源都不同:
(1)齿状线以上是粘膜,受自主神经支配,无疼痛感,以下是皮肤,受躯体神经支配,痛觉敏锐;
(2)齿状线以上由直肠上、下动脉供应,以下属肛管动脉供应;
(3)齿状线以上是直肠上静脉丛经直肠上静脉回流至门静脉,以下是直肠下静脉丛经肛门静脉回流至腔静脉;
(4)齿状线以上的淋巴主要引流至腹主动脉旁或髂内淋巴结,齿状线以下则引流到腹股沟及髂外淋巴结。
4. 直肠肛管肌
包括肛管内括约肌、肛管外括约肌和肛提肌。
(1)肛管内括约肌:由直肠壁内的环形肌在直肠下端增厚形成,为不随意肌。受自主神经支配,该肌不具括约肛门的能力,但能协助排便。
(2)肛管外括约肌:是围绕肛管的环形横纹肌,属随意肌。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
(3)肛提肌:位于直肠周围并与尾骨肌共同形成盆膈的肌肉,左、右各一。该肌起自骨盆两侧壁,止于双侧直肠壁下部,分为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和髂骨尾骨肌,肛提肌是托起盆底、帮助排便和括约肛管的重要结构。
(4)肛管直肠环:由肛管内括约肌、直肠壁纵肌的下部、肛管外括约肌深部和部分邻近的肛提肌纤维共同构成的肛管直肠环,是括约肛管的重要结构,如若损伤将引起大便失禁。
5. 直肠肛管周围间隙
(1)。肛提肌以上的间隙
①骨盆直肠间隙,左右各一,位于直肠两侧,肛提肌以上;
②直肠后间隙,在直肠与骶骨之间,与两侧骨盆直肠间隙相通。
(2)。肛提肌以下的间隙
①坐骨肛管间隙(或坐骨直肠间隙),左右各一位于肛提肌以下,坐骨肛管横隔以上;
②肛门周围间隙,位于坐骨肛管横隔以下至皮肤之间。
这两个间隙均可经肛管后左右相通。
二、检查方法:
(一)、直肠指检的意义及体位
1.直肠指检的意义
简单而重要的检查方法,对及早发现肛管、直肠各种疾患,尤其是癌症意义重大。直肠指检可使约75%的直肠癌在早期被发现。直肠癌延误诊断的病例中85%是由于未作直肠指检。
2.直肠指检的体位
(1)左侧卧位:病人向左侧卧,左下肢略屈,右下肢屈曲贴近腹部。
(2)胸膝位:病人双膝跪于检查床上,头颈部及前胸部垫枕头,两前臂屈曲于胸前,臀部抬高,两膝略分开。是直肠肛管检查最常用的体位。
(3)截石位:病人仰卧于专门的检查床上,双下肢抬高并外展,屈髋屈膝。此为直肠肛管手术时常用的体位。
(4)蹲位:病人取下蹲大便姿势,嘱略向前倾并做大便用力状,适于检查内痔、脱肛及直肠息肉等。
(5)弯腰前俯位:双下肢略分开站立,身体前倾,双手扶于支撑物上。肛门视诊最常用体位。
胸膝位是直肠肛管检查最常用的体位,手术最常用的体位是截石位。
(二)、特殊检查方法
1.肛门镜检查: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取活组织检查。
2.乙状结肠镜检查与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病变,组织活检,还可进行治疗。
3.影像学检查
(1)X线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造影,明确全结肠有无占位性病变。
(2)腔内超声检查,观察直肠壁厚度及各层结构。显示直肠癌时直肠壁受累的层次。
(3)CT检查对肛管直肠癌的诊断、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肠外侵犯的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4)磁共振成像检查(MRI),在判断肛管直肠癌侵润扩散范围、正确分期及术后复发等方面较CT优越。
三、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痔和直肠息肉的概念和诊断
1. 肛裂:
概念: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
诊断:典型的临床表现,疼痛、便秘、出血,常见于肛管后正中部位。局部检查发现肛裂“三联征”,即肛裂、前哨痔和齿状线上相应的乳头肥大。
2.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概念:是指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
肛门周围脓肿:最常见。主要症状为肛周持续性跳痛,咳嗽时加重,坐卧不安。全身感染性症状不明显。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可有波动感,穿刺时抽出脓液。
坐骨肛管间隙脓肿:较常见。表现为持续性胀痛,逐渐加重,继而为持续性跳痛。全身感染症状明显,头痛、乏力、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寒颤等。早期局部体征不明显,以后出现肛门患侧红肿,双臀不对称。肛门指诊患侧有深压痛或有波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