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国护士网为首页 | 中国护士网专注于知识的分享,因为专注,所以更好!
分享到:

软组织急性感染与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疖

来源:  作者:www.512test.com

 软组织急性感染与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疖
一、疖
疖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疖可发生在任何有毛囊的皮肤区,但以头、面、颈、腋下、臀部等常受摩擦的部位为多见。
面部,特别是上唇和鼻部周围的疖,处理不当可引起颅内感染。
2.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称为疖病,常见于糖尿病病人与营养不良的小儿。
(一)临床表现
最初为毛囊口脓疱或局部圆椎形隆起的炎性硬块,有红、肿、痛。2-3日内,炎症继续发展,硬结增大,疼痛加剧。随着炎症中央的组织坏死、溶解和形成脓肿,硬结逐渐变软、疼痛减轻,中央出现黄白色脓头。脓头大都能自行破溃,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后,脓腔塌陷,逐渐为肉芽组织所填满,最后形成瘢痕而愈合。有时感染扩散,可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结炎。
(二)疖治疗
以局部治疗为主,但有时也需全身应用抗菌药物。而疖病一般均需辅以抗菌药物。
疖在早期未溃时切忌挤压。可作热敷,或外敷药膏。
已有脓头尚未破溃者可作切开引流或药线引流,但面部疖应尽量避免作切开。
[真题]7.男,70岁,上唇一个毛囊尖处出现红肿、疼痛的结节,中央部有灰黄色小脓栓形成,错误的处置是
A.休息
B.外敷鱼石脂膏
C.挤出脓栓,以利引流
D.应用抗生素
E.湿热敷
答案:C
试题点评:患者为疖,位于上唇部位疖挤压会造成颅内化脓性感染。
二、痈
(一)痈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多个相邻的毛囊和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好发于皮肤韧厚的项背部,有时也见于上唇和腹壁。常见于身体比较衰弱或糖尿病病人。
感染常从一个毛囊底部开始,因皮肤厚而沿皮下脂肪层蔓延,侵入附近的毛囊群。
8.痈常见于
A.心脏病人
B.高血压病人
C.肺结核病人
D.糖尿病病人
E 肾炎病人
答案:D
(二)临床表现
痈早期呈大片酱红色炎症浸润区,高出体表约1cm,坚硬、水肿,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接着中央区皮肤坏死,形成粟粒状脓栓,脱落很慢;中心部塌陷,状似蜂 窝,溢出脓血样分泌物。患处剧痛。病人常有轻度寒战、发热、全身不适、恶心。易发生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静脉炎。唇痈也有导致海绵窦血栓形成的危险。
(三)痈治疗
1.充分休息、加强营养,使用镇静剂,合理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2.局部早期可用金黄膏、50%硫酸镁或70%酒精湿敷。
3.较小的痈在早期经上述处理后,坏死组织脱落,伤口可逐渐愈合外,大部分痈都因病变范围较大,引流不畅,中央部坏死组织多,全身症状重者,感染不易控制而需作切开引流术。
切开一般用“+”、“++”或“川”形切口。切口应超出炎症范围少许,深达筋膜,尽量剪除坏死组织(不止是只切开至皮肤全层)。
唇痈不宜切开。
[真题]9.有关痈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中央部坏死组织多,全身症状重者,应手术治疗
B.切口应超出炎症范围
C.切开至皮肤全层
D.尽量剪除坏死组织
E.唇痈不宜切开
答案:C
三、急性蜂窝织炎
(一)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为厌氧性细菌。
表浅的急性蜂窝织炎,局部明显红肿、剧痛,与正常区无明显分界,扩展快,中央部可因缺血而坏死。
2.深在的急性蜂窝织炎,局部红肿不明显,常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但病情重,可有高热、寒战、头痛、全身无力、白细胞计数增加等全身症状。
3.口底、颌下和颈部的急性蜂窝织炎可侵及喉、气管与纵隔,造成呼吸困难。厌氧性链球菌、拟杆菌和多种肠道杆菌引起的蜂窝织炎局部可检出捻发音,伴有皮肤、筋膜、蜂窝组织的进行性坏死,脓液恶臭,全身症状重。
(二)治疗
1.可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或金黄膏外敷局部。也可作紫外线或超短波治疗。
2.一般需同时应用磺胺药或抗生素。
3.一旦形成脓肿,应行切开引流。
四、新生儿皮下坏疽
1.本病较为常见,发病急,扩展快,死亡率高。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发生在新生儿容易受压的背部或腰骶部,发生在枕部、肩、腿和会阴部的占少数。新生儿的皮肤薄嫩,上述部位的皮肤在冬季容易受压受潮,较难保持清洁,细菌容易从受损处侵入引起感染。故发病常在冬季。
2.表现为发热、哭闹、拒食、甚至昏睡。局部皮肤发红,稍有肿胀,界限不清;在数小时内,病变即可迅速扩展,皮肤变软,中心区的颜色转为暗红。最后,因皮肤和皮下的血管内血栓形成,皮肤出现坏死。
治疗
1.新生儿的免疫功能较差,如不及时和积极治疗,本病可以并发败血症、支气管炎和肺脓肿等。
2.诊断一旦明确,即应作多处切口引流,切口一般约需作5—7处,每个切口约长1cm。经过此种处理,病变常可得到控制。
3.如有坏死出现,应随时将坏死皮肤切除。
4.术后应经常换药,保持引流通畅;必要时。在创面清洁后作植皮术。
5.全身应用青霉素等抗茵药物和加强全身支持疗法。
五、丹毒
(一)丹毒也称流火,是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细小伤口侵入而引起的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很少扩展至真皮层下。
1.好发于下肢和面部。蔓延很快,一般不化脓,很少有组织坏死。
2.起病急,常有头痛、畏寒与发热,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且略隆起。有时发生水泡,呈烧灼样痛,所属淋巴结肿大、疼痛。足癣或血丝虫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的反复发作。
(二)治疗:休息,抬高患肢。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用抗菌药物软膏外敷。全身应用抗菌药物,首选青霉素。
[真题]10.丹毒的致病菌是
A.梭状芽孢杆菌
B.β-溶血性链球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白色念珠菌
E.表皮葡萄球菌
答案:B
11.诊断丹毒最有意义的临床表现是
A.头痛、畏寒、高热
B.好发部位
C.色鲜红界限清楚
D.局部发生水泡
E.所属淋巴结肿大
答案:C
12.治疗小腿丹毒应首选
A.土霉素
B.红霉素
C.庆大霉素
D.氨苄青霉素
E.青霉素
答案:E
六、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结炎
1.致病菌从疖、足癣等感染处或经皮肤、粘膜损伤处侵入,经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造成淋巴管及其周围的急性炎症,表现为深浅不同部位的网状或管状淋巴 管炎。浅表者在伤口近侧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硬且有压痛。急性淋巴结炎轻者仅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和压痛,重者可有红、肿、热、痛,甚至几个淋巴结粘连成团, 形成脓肿。急性淋巴管炎和较重的淋巴结炎都会出现不适、发热、头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