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疟疾
【大纲要求】
(1)病原学:病原体种类及在人体内发育过程
(2)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流行特征
(3)临床表现:典型间日疟的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
(5)治疗:病原治疗、控制发作的药物、防止复发和传播的药物、预防药物
(6)预防: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一)病原学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以前两种为常见。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增殖。
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增殖分为两个时期:寄生于肝细胞内的红细胞外期,寄生于红细胞内的红细胞内期。
1.红细胞外期
当受染的雌性按蚊吮吸人血时,疟原虫子孢子随蚊唾液进入人体血循环。
速发型子孢子即进行裂体增殖,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的疟原虫,经过5~9天发育成熟,胀破肝细胞逸出成千上万的裂殖子进入血流。
进入血流的裂殖子,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杀灭,部分侵入红细胞并在其内发育增殖,称为红细胞内期。
迟发型子孢子经过休眠后,在肝细胞内增殖,释放裂殖子入血,即造成疟疾的复发。恶性疟疾无复发,是由于恶性疟疾子孢子无休眠期。
2.红细胞内期
(1)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初期似戒指状,红色的核点,蓝色环状的胞浆,称为环状体即小滋养体。
(2)环状体发育长大,胞浆可伸出不规则的伪足,以摄噬血红蛋白,此为阿米巴滋养体或大滋养体。未被利用的血红蛋白分解成正铁血红素颗粒蓄积在原浆内呈棕褐色,称为疟色素。
(3)大滋养体继续发育,其核与原浆进行分裂,形成裂殖体。原虫种类的不同,裂殖体中裂殖子的数目也不一样,成熟后裂殖子数一般间日疟为12~24个,恶性疟为18~36个,三日疟和卵形疟为6~12个。
(4)成熟的裂殖体破裂,裂殖子逸出,一部分再侵入正常红细胞,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释出的疟色素也被吞噬。
生活史(非常重要!)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疟疾病人及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且只有末梢血中存在成熟的雌雄配子体时才具传染性。
2.传播途径 按蚊。人被有传染性的雌性按蚊叮咬后即可受染。罕见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3.易感性 人对疟疾普遍易感。多次发作或重复感染后,再发症状轻微或无症状,表明感染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原虫持续存在,免疫反应也不断发生,这种情况称带虫免疫或伴随免疫。
(三)临床表现
多急起,复发者尤然。初次感染者常有前驱症状,如乏力、倦怠、打呵欠;头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或腹泻;不规则低热。一般持续2~3天,长者一周。随后转为典型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