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体病
螺旋体病
【大纲要求】
钩端螺旋体病
(1)病原学:病原体
(2)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
(3)临床表现:钩体病的临床分型、流感伤寒型的临床表现及后期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血清学试验
(5)治疗:病原治疗及赫氏反应的诊断和处理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起病急骤、高热、剧烈肌痛、结膜充血、弥漫性肺出血、肝肾功能损害为特征,而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是主要致死原因。
本病三大要素:
1.本病好发于7~9月,鼠、猪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带菌动物的尿所污染的水或湿润泥土,经皮肤、粘膜侵入。
3.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强的同型免疫力。
一、病原学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属于微需氧菌。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鼠类和猪。
我国南方及西南地区以带菌鼠为主。北方和沿海平原以猪为主。
(二)传播途径
1.疫水传播,鼠、猪带菌尿液污染环境,人与疫水接触,如游泳、捕鱼、稻田作业,而钩体经皮肤、粘膜进入体内,特别是洪水暴雨时带菌的粪尿随水漂流,扩大钩端螺旋体的污染面,人们在抗洪防涝时往往形成暴发流行。
2.直接接触传播,在饲养家畜过程中,接触病畜的排泄物、污染物受到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 所有人群普遍易感。
(四)流行特征 病例相对集中于夏秋收稻时或大雨洪水后,在气温较高地区则终年可见。本病以青壮年农民多见,其他接触疫水机会多的渔民、矿工、屠宰工及饲养员等,也可感染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