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1)病原学:病原体及其菌群
(2)流行病学:主要传播途径
(3)病理解剖
(4)临床表现:急性普通型菌痢及中毒型菌痢的临床表现
(5)鉴别诊断:急性普通型菌痢、中毒型菌痢的鉴别诊断
(6)治疗:病原治疗
(7)预防:预防措施
一、病原学
痢疾杆菌为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无鞭毛杆菌。分为4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氏志贺菌。我国多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福氏志贺菌为主要流行菌群,其次为宋内氏志贺菌。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菌痢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消化道传播,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人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以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年龄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是中青年。
三、病理解剖
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为显著,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和回肠下段。粘膜的基本病变,急性期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肠粘膜表面有大量的粘液血性渗出物覆盖,与坏死的肠粘膜上皮融合形成灰白色假膜,脱落后可见粘膜溃疡,病变一般局限在固有层,很少引起肠穿孔和大量的肠出血,中毒型则局部病变轻微,很少有溃疡,但全身病变重。
四、临床表现
(1)急性普通型:起病急,高热可伴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每天十余次到数十次,量少,脱水少见。开始为稀便,可迅速转变为粘液脓血便,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2)急性中毒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病势凶险,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可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较轻,甚至无腹痛腹泻症状,发病24小时后可出现腹泻及痢疾样大便。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五、鉴别诊断
1.急性菌痢主要和急性阿米巴痢疾鉴别如下表:区别点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病
原志贺菌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
流行病学散发或流行散发
潜 伏 期1~7日数周至数月
临床表现起病急,多有发热等毒血症,腹痛、腹泻较重,便次频繁,里急后重明显,左下腹压痛明显缓起,多无发热,腹痛轻,便次少,右下腹轻度压痛
粪便检查外观多呈粘液脓血便,量少,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少量红细胞及巨噬细胞量多,呈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臭味,红细胞多于白细胞,可见趱科雷登结晶,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
乙状结肠镜
检主要为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浅表溃疡散发性、潜形溃疡,周围红晕,溃疡间肠粘膜大多正常
2.急性普通型菌痢和中毒型菌痢的鉴别诊断:
普通型:肠道症状重、中毒症状轻
中毒型:肠道症状轻、中毒症状重
3.中毒性菌痢应与下列病症相鉴别
(1)高热惊厥:此症多见婴幼儿,既往多有高热惊厥且反复发作史,常可寻找出引起高热惊厥的病因及诱发因素。一经退热处理后惊厥即随之消退。
(2)中毒性肺炎:此种肺炎病前多有受凉史,多伴感染性休克,有肺炎症状与体征,出现较早,胸部X光片提示肺部感染证据。无典型肠道感染的临床表现。粪便(包括肛试)检查无特殊发现。
(3)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夏秋季节发生的中毒性菌痢需同乙脑相鉴别。乙脑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有个过程,极重型亦需2~3天,较中毒性菌痢为晚。粪便(包括肛试与灌肠)镜检无异常;细菌培养阴性。脑脊液检查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乙脑病毒特异性抗体IgM阳性有诊断价值。
六、治疗
病原治疗
主要是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病原学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由于耐药菌株增加,最好应用≥2种抗菌药物,可酌情选用磺胺类、喹诺酮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利福平等。
七、预防
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管好水、粪、饮食,消灭苍蝇。
3.增进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