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CU的发展史
危重病医学是近40年来在医学科学领域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国内外先后成立了各种综合性或专科的加强监护病房。随着各种先进监护仪与生命支持设备的广 泛应用,以及ICU医护人员经验的积累和素质的提高。危重病人死亡率和病残率大大降低,生存率提高。目前国内外已把ICU的建立床位数占医院总床数的比 例,设备完善、人员素质以及抢救效果等,作为判断一个医院的医疗功能分化程度与总体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ICU从最初观念的提出到建立ICU的雏形, 直至现在国内外相继建立各种较完善的综合性或专科ICU,经历了100多年的历程。
1863年,南丁格尔结合自己的体会,首先提出术后病人应放在一个特定的场所进行康复治疗,这是最早的关于ICU的设想。1923年Dandy在 hopkins医院建立神经外科病房,不但促进医学专业化的发展,而且是较为危重的病人得到集中管理。二次大战前,Dandy和Cushing建立起第一 个24小时管理的术后恢复病房,1950年前后由麻醉科医师向外科专业作了推广。国外这些逐步建立的麻醉复苏室。以集中观察治疗麻醉手术后的病人,安全度 过围手术期,有效地保证了病人麻醉后的安全,进一步启发和孕育了建立ICU的设想。
1920-50年脊髓灰质炎流行席卷世界,导致了延髓疾患呼吸衰竭通气支持的需要。美国洛杉矶医院用50多台“铁肺”呼吸机,抢救呼吸衰竭的病人。同期为 了救治大量呼吸肌麻痹的病人,高级麻醉师Ibsen在丹麦哥本哈根医院里组织其包括医疗等多个专业的专家队伍,在高水平的实验室配合下建立起一个共有 105张病床的抢救单位。当时病人被集中起来,在内科医生和麻醉医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畅通并进行肺部人工通气,使死亡率显著下降。治 疗效果的改善,使有关医生认识到加强监护和治疗的重要性。这个多学科的和先进的医疗单位就是现代完善的ICU的最早尝试。
1958年,Zbsen及Kvittingen报道了259例此类病人加强监护和治疗的经验,又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ICU重要性的认识,并开始在临床上推 广应用。同年,美国巴的摩尔医院麻醉科医师safar也建立了一个专业性的监护单位,并正式命名危重症监护病房(综合ICU),隶属麻醉科管理。几年 后,Frank和John在美国又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心脏外科监护病房,病房里设置了计算机监护系统,系统工程师成为了监护队伍的一部分,护士队伍也得到了 发展,他们对ICU内应用的特殊技术有专门的经验,并在ICU内各岗位担任具体工作。这导致护理学分支重症监护护理学的产生。1963年美国在全国范围内 首次大规模举办了ICU学习班,并于1970年成立了危重病医学会。
我国ICU的建设起步较晚。1982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手术后ICU,属外科系统管理,1984年成立了综合性ICU。1997年9月,中国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随着ICU发展,根据医院各临床专科危重患者的需要,ICU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①综合ICU:收治医院各科室的危重病人,是一个独立的科室,受院 部管辖;②专科ICU:是临床床二级科室设立的ICU,如:呼吸监护病房(RICU),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儿科监护病房(PICU)和新生儿监护 病房(NICU)等。③部分综合ICU:介于综合ICU与专科ICU之间,由医院较大的一级临床科室为基础组成的ICU,如:外科监护病房(SICU)、 内科监护病房(MICU)或麻醉科ICU等。
二、ICU的涵义
ICU是英文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意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重症监护。重症医学监护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而出 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中小医院是一个病房,大医院是一个特别科室,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 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宗旨是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病人提供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即对危急重症的病人进行生理机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防治并发 症,促进和加快病人的康复过程,这是续复苏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是社会现代化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ICU病房的普及与规范,人们对生命 生理机能的了解也逐渐完善,因此,提高了对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护能力,使危急重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许多危急重症的病人在严密监护与精心治疗下,度过 了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而逐渐走向康复。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其他临床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ICU的中文译名目前尚不统一,内地一般译作“监护病房”或“加强治疗病房”,而在香港则译为“深切治疗病房”。从原文看,Intensive一词译为 “加强”似无疑义,但Care的含义却可推敲,它包括了“看护”和“治疗”二层含义,“看护”用现代概念解释不妨译作“监护”。因此有人认为,ICU译作 “加强监护治疗病房”可能更确切。事实上,ICU也正是以实施广泛和密切的生理功能监测,并据此进行判断和治疗为其特色。不管如何命名,ICU的基本宗旨 是为危重病人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由于ICU所从事的是最富有活力并居于医学发展前沿的危重病医学,因此,具有极大的开拓性,能够从理论到临床不断推 陈出新,做出许多普通病房难以做到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无论ICU如何“特殊”,它毕竟是以医学发展为根基,“加强”之意实际上只是对现存方法和手段进行 浓缩,因此它不可能超越时代发展做出迄今医学尚不能做到的事情。充分理解这点即可规范ICU的行为,同时也可解除某些人的疑虑和误解。
三、ICU的设置
ICU主要收治对象原则上为各种危重的急性可逆性疾病。主要包括::①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及必须对生命指标进行连续严密监测和支持者;②需要进一步复苏 者:心脏呼吸骤停复苏后,溺水、电击伤复苏后的病人;③某个脏器(包括心、脑、肺、肝、肾)功能衰竭或多脏器衰竭者:急性循环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慢性呼 吸功能不全急性发作等;④重症休克、败血症及中毒病人;⑤脏器移植前后需监护和加强治疗者。病情好转后,又转回普通病房。,败血症,重大手术术后需要监测 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者;麻醉意处病人,重型复合性创伤、各种类型中毒、休克病人;各种代谢疾病危象者;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者等。
ICU设有中心监护站,直接观察所有监护的病床。每个病床占地面积15-20m2, 床位间用玻璃或布帘相隔。ICU的设备必须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 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在条件较好的医院,还配有血气分析仪、微型电子计算机、脑电图机、B超机、床旁X线机、血液透析器、主动脉气囊反搏器、血尿 常规分析仪、血液生化分析仪等。由于ICU是在现代医疗装备下对病情相当危重的患者进行监护治疗,因此,在ICU里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厚实的医学基础理 论知识,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应变能力强,并能掌握复杂仪器的操作。
ICU医师的基本技术要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心肺脑复苏的能力;呼吸支持的能力(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能持续的心电监测;有识别处理心率失常及有创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能力;作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能力;对各种化验结果作出快速反应并立即给予反馈的能力;多个脏器功能支持的能力;进行全肠道外营养的能力; 微量输液的能力;掌握各种监测技术,以及多种操作技术的能力;对输送病人过程中,生命支持的能力(有吸氧、呼吸机、心电监测的能力);有对各个医学专业疾 病进行紧急处理的能力。
四、ICU的护理管理
(一)ICU护理人员的配备:
1、ICU的床位及人员应根据医院的规模、性质、任务等需要配备。
ICU的护理操作和工作最比一般普通病房要繁重紧张得多,为了使每个病人24小时均有一名护士护理,而且能允许护士有法定的休息日、休假及病假、产假等, 故每张床要在3~4名护士。广东省卫生厅2006年出版的《护理工作管理规范》中规定:综合ICU护士编制的1:2.5-3,专科ICU中的比例略减,这 远远少于先进医疗体系ICU床护1:4-5的比例。但现国内很多医院都很难达到这一标准。只有在保证足够的护士编制的前提下,才能保证ICU的护理质量。
2、要包括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要明确。
(二)ICU护士的素质要求:
ICU护士要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能吃苦耐劳,关爱伤病人的观点强,诚实可信,细心耐心,洞察力强,应变能力强,接受能力强,要有扎实的所理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
(三)ICU护士的培训:
ICU护士应是具有护理执业执照的专业人员,现在国内尚无ICU护士的培训中心及ICU护士专业证书,在这方面我国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差距。现在各医院都在根据自己的条件培训ICU的护士。
培训内容大致应包括:1、休克病人的观察及护理。2、有创压力监测。3、血流动力学监测。4、人工气道的应用及管理。5、机械通气的应用。6、心电图监 护。7、心肺脑复苏及应急措施的训练。8、血液净化治疗及护理。9、DIC病人的观察及护理。10、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11、各种仪器的使用。包括心电 监护仪,呼吸机,麻醉机,各种泵,除颤器,体温调节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