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国护士网为首页 | 中国护士网专注于知识的分享,因为专注,所以更好!
分享到:

为医改日渐深入提供助力

来源:  作者:

  从去年国家正式公布新医改方案至今一年过去了。在被形象地比喻为“一顶、四梁、八柱”的新医改方案中,信息化作为其中一大支柱,成为医改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年的实践也证明,信息化为全社会医疗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巨大支持。我国目前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30多万家,此前包括三甲医院在内,实现门诊医生站、住院医生站数字化的不足20%。

  在新医改的推动下,医疗信息化成为继金融、电信等行业之后,国内增长最快的应用市场之一。据计世咨询的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约为90亿元,同比增速达20%;预计2010年,这一规模将达到120多亿元,增速将超过30%。全国各地医疗信息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卫生部信息中心的专家认为,2010年是全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打基础、求飞跃”的关键年。信息化工作任务层次之多、项目之广,史无前例。医疗机构信息化已经进入普及和深入发展阶段,医院管理和临床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大多数医院业务工作的必要支撑。

  从全国来看,经历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得到加强,卫生统计网络直报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与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等在全国范围内的不同地区各层次展开。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思路的日益清晰,基层卫生工作任务逐步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以及基层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得以快速发展。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重点医院信息化建设从前台走向后台,初步探索了面向医院的资源管理系统。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山医院为代表的重点医院,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覆盖医院人、财、物管理的信息系统,让原本粗放、经验式的医院管理,走向精细化、智能化。此外,国家制定并推进的规范化临床路径制度,借由信息化手段得以实施,保障了患者的就诊安全和服务质量。

  目前,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建设步入正轨。电子病历是现代医疗机构临床工作开展所必需的业务支撑系统,也是居民健康档案的主要信息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是医疗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一年,当年《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相继出台,全国有了统一规范的病历格式,为建立一个容纳13亿人健康记录的数据库扫除了障碍。

  同时,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取得示范突破。厦门模式、北京西城模式在全国推广,更有云南省建立了覆盖全省统一的医疗公共服务平台。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通过多系统集成,建立统一的集成交换标准和机制,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准确及时、自动完成的科学采集方式,为普及医疗的核心应用电子健康档案奠定所需要的信息互联互通基础。贯通各个系统的数据、信息以及医疗资源都可以通过平台最大限度地普及到区域各个社区、各个乡村等基层单位,实现医疗服务在病患者中的普及以及成本的降低,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已经日趋成熟,农民就诊费用基本实现实报实销。全国各级新农合管理部门、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间基本建立了计算机网络联接,实现网上在线审核结算、实时监控和信息汇总。

  医改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共享服务,实现医卫资源的整合和结构优化,才能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