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我院承担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92项,共获得资助292.1万元。而“十五”期间,无论课题项目数还是课题经费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仅2005年一年所取得的经费数就相当于“九五”期间的两倍。
从1996年始10年间共对138项课题进行了鉴定工作。其中“十五”期间,有80%的鉴定项目达到国际水平。
1996年~2005年,我院共获得天津市科技奖62项。而在近五年中,获得的高级奖项数目明显提高,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奖中,有了新的突破。
近十年来,我院大力开展新技术工作,并将这些技术按照国家要求应用于临床,有247项新技术填补了天津市医疗卫生系统的空白。近五年,其项目数是前五年的两倍。
十年来,我院发表的学术论文数始终位于天津市医疗卫生系统的前列,共发表3239篇学术论文。近五年来,我院更加重视科研论文发表的层次和水平,被SCI收录的论文也逐年增多。
为了与国际接轨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我院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参加中华医学会及其各级分会主办的学术会议,使本院医师籍此捷径迅速获得相关科技信息,了解国内外同专业的发展概貌。我院与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合作,结合继续医学教育,先后承办 “全国骨质疏松学术研讨会”。 “全国胃肠动力学术会议”、 “骨科进展研讨会”、 “华北地区医学影像放射学会议”, “呼吸衰竭、肺部感染、SARS”、“北方医学科技论坛2003’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学术研讨会”、“全国心脏介入会议”、“全国磁共振学术会议”,多层面的学术交流,提高了我院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促进了对自身位置的客观审视,并增强了危机意识和紧迫感。
学科是医院科研工作乃至医疗、教学、预防工作的重要支撑。重点学科是医院的主干学科,其发展和水平集中代表了医院的特色和优势,是牵动医院科技进步、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的龙头。集中力量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学科,使之成为高等院校科学研究中心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措施。
“211工程”是我国教育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我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学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神经外科学与神经病学学科”和“内分泌学科(临床)”被列入天津医科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医院非常重视重点学科的建设,及时总结并认真解决重点学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注入资金,为重点学科的发展注入活力。按照学科建设规划,政府拨款255万元。我院在克服各种困难后,自筹经费440万元,其中80%用于购置学科建设需要的大型仪器、设备,以及改善重点学科的实验条件,提升科研水平。
2002年国家教委对天津医科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整体验收,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各学科均已按天津医科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建设内容,全面实现了项目预期建设目标,高质量、超额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多项代表学科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成果。
2001年6月我院 “神经外科学与神经病学学科”、“内分泌与核医学学科”、“影像医学学科”三个学科入选市级重点学科。
2004年又有6个学科成为校级重点学科,他们是:“骨科学学科”、“妇产科学学科”、“消化病学学科”、“呼吸病学学科”、“心内科学学科”、“感染科学学科”。
“九五”期间医院又进一步确立了院级重点学科,其目的是通过3-6年的院内资助,使这些重点学科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向上上一个新台阶,目标是有能力承担部、市级课题和引进“拳头”技术,力争在某个领域居本市的龙头地位,进而迈向国内领先水平。首批列入院级重点学科的是“妇产科学学科”、“皮肤病学学科”、“呼吸病学学科”、“心内科学学科”、“泌尿外科学学科”和“麻醉学学科”。
为了促进科技创新工作,我院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课题申报,同时鼓励申报专利。“十五”期间,我院共获得专利19项。已有3项科研成果成功进行了转化。
2000年,《科技通讯》创刊,旨在宣传我院科技工作、鼓励先进、挖掘人才、创建环境、促进科技工作的开展。目前已出版10余期,成为我院重要的科技工作宣传工具。
科技工作(二)
“十五”期间,我院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达到6个。同时积极拓展临床药理研究领域,临床药理研究涉及的科室已经达到30个。承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理研究任务100余项。
在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成功地举办了由天津市科委、天津市卫生局、天津医科大学主办海河医院承办的“北方医学科技论坛2003’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学术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和天津市市长戴相龙亲切会见了与会的专家,天津市副市长张俊芳在会上致辞,市委常委陈超英也参加了这个会议,并就天津的抗击非典工作主持了专家座谈会。该论坛会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天津媒体以及全国数家网站均进行了广泛报道。
实验室是科研工作的基地,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十五”期间,我院投巨资重新建设了5000m2的实验中心;为方便学术交流,又在新实验中心修建了设施完备、功能现代的科学会议厅,并安排专人实施管理、维护和服务工作,科学会议厅面向全院的科技工作开放。
新实验中心的建立,显著改善了医院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条件;
1998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级登记管理办法》,并于1999年7月开始受理。我院根据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以及市卫生局的通知精神,于2005年9月及时组织中西医结合外科“消化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实验室”和中医科 “中药药理学实验室” 进行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的二级登记申报工作,并于当年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
五、教学工作
建院初期天津中央医院的医疗水平属国内一流。由于技术实力雄厚,全国10余所医学院校纷纷派来学生实习,如私立辽宁医学院、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国立山西医学院、河北省立医学院、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国立江苏医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同德医学院、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等。实习专业以临床医学为主,还有药学、护理、麻醉等专业实习,实习学生总数可达70人。另外,根据政府卫生部办院宗旨要求各中央医院为地方医院训练临床人员,天津市总医院(中央医院)负责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热河、察哈尔、绥远七省及北平、天津、青岛三市地方医院的专业人员培训,列入计划的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放射科进修班每期一年,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和要求。1953年,受卫生部委托举办第一期全国神经科进修班。1956年天津医学院成立后,总医院为基础医学教研室输送了一批讲师和教授。被国外著名学者称为“中国钙磷代谢知识之父”的著名内分泌专家朱宪彝教授首任天津医学院院长兼总医院院长;赵以成教授为我国杰出的神经外科创始人;总医院脑系科成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发源地;影像医学是神经放射学的发祥地;我国实施第一例开颅手术的是赵以成教授;第一批开展心脏直视手术的是张天惠教授;我国首次创用脊柱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类驼背畸形的第一人是刘润田教授,第一本《头颅CT诊断学》问世的作者是吴恩惠教授;出版第一本《皮肤病学》的作者是朱德生教授;打开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第一页的是吴咸中教授;进入地甲肿防治领域第一人是朱宪彝教授;总医院在内科内分泌与代谢、腹部外科、胸部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妇产科、脑系科及耳鼻喉科等专科技术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具有专科特色的综合性教学医院。70年代受国家卫生部委托举办内分泌、影像医学、神经病学部办班108期。培养学员3000余名。随着医学院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80年代医院配合医学院开办了继协和医院之后第二家医学系八年制,培养了八届近160名学生。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本科护理系,以后相继开办了生物医学工程系、影像医学系及麻醉专业和儿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