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是指人们在不同环境中判断定为不需要或有干扰的声音。它的特点是各种频率的声音紊乱地混合在一起,其波形图线是一条没有规则的非周期性曲线。它对人的影响包括:对人产生生理损伤的影响、使人引起种种心理反应的影响以及语言干扰的影响等。自然界的噪声多种多样,根据对生理损伤的程度大致分为稳态性噪声和脉冲性噪声。 1 噪声对人的影响
噪声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它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二者常同时发生,互为因果。
1.1 生理反应:应激的生理反应主要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由这些系统所调节、控制的部分器官和组织参与完成。[1]在神经系统,主要是周围神经兴奋性降低,传导减弱致使机体反应迟钝。在心血管系统,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重者可致心律失常。在90分贝的噪声持续30min时尿排出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加,使机体内分泌机能发生改变。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引起听力下降或噪声性耳聋。
1.2 心理反应:在噪声源作用下个体首先产生情绪改变,包括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等。表现出交感神经活动机能亢进的现象,如脉搏加快、血压升高、烦躁等。除上述症状外,还常出现头痛、注意力不能集中、无效多余动作增多。这些不仅增强了病人对手术的恐惧感降低其适应性,而且使医护人员因不良心理反应而降低工效。所以,对脑力劳动和技巧性很高的操作者来说,为避免因分散注意力而致差错增多,室内最理想的允许A声级是40分贝,最大不超过60分贝。[2]
1.3 噪声对语言的干扰。表现为降低语言的清晰度,影响语言的沟通,这对传达旨意和要求非常重要,它与手术的成败息息相关。
2 手术室环境的噪声干扰
手术室平均噪声是60分贝至65分贝,但常接近90分贝,这是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3]根据对我科现有仪器、设备进行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噪声主要有以下来源:一是麻醉呼吸机,约65分贝,它贯穿手术的始终;二是吸引器,约73分贝,我科现用均为国产的MD-IA型和YB-DX型,启动时均超过正常界值;三是电凝,约65分贝;四是工作人员对话,约60分贝,多数属于工作无关的嘻笑;五是电话铃声,约60~70分贝,因电话装在无菌区内,频繁的铃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噪声源;其它还包括空调声、麻醉报警、应用手术器械、病人的呻吟、物品及仪器移动声等。
3 噪声污染的护理对策
3.1 噪声在医学领域所造成的危害之所以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关键是缺乏对噪声的认识。因此,加强教育和宣传是首要任务,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确保行动上自觉控制。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讲座,并在各无菌区内较醒目的位置挂“静”字牌,以强化人们的意识。
3.2 对于新建手术室,在设计时要采用防噪声措施,合理布局。对现用手术室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用最经济的方法将环境中噪声控制在允许评价的标准。我院建于70年代,手术室设计不够完善,我们在无菌通道内加设隔离门,检修、更换手术间的正门和侧门,确保隔声、无噪音。重新设计了洗手池,以缓冲水流冲击池底的噪声,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条件的单位还可安装吸声材料。
3.3 对科室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普查、检修,淘汰部分陈旧设备,力在消除异常噪声。每周定期对器械台、麻醉机、推车等的活动部件上润滑剂,同时尽量减少其推、拉的次数。手术操作台全部使用82×50cm规格以上的,器械较多时准备两个操作台,以免器械碰撞。吸引器不用时及时关闭,麻醉监测信号统一调至不影响或分散手术人员注意力的水平。电话移至半污染区。
3.4 手术室内保持安静。有报道突然而意外的噪声(仅高出背景30分贝),就可引起室内人员的惊愕反应,降低手术人员关键时刻的警惕性和注意力。所以我们要求手术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不许在室内嘻戏打闹,不许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术中尽量减少进出的次数和频繁的走动。对参观人员严格限制,加强管理。
3.5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提高应激能力。我们要求巡回护士术前一日探视病人,介绍手术大致情况以及术中应注意的事项,以消除病人的恐惧感,增强其对手术的信心和耐受性。对术中过于紧张的病人,分散其注意力;对发出的异常噪声耐心解释,尤其是骨科手术时骨锤的敲击声及板锯的拉动声等。
4 小 结
针对实际存在的多种噪声,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经噪声仪监测,即使在最嘈杂的手术准备阶段,也能保持在80分贝以下。通过这一年的临床护理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着两方面的应激问题,一是病人的感受,二是医护人员的感受。护理工作者应既着眼于病人,又着眼于自身,正确理解和识别噪声源,制定并实施消除或减弱噪声源,控制应激反应的措施。这样做一方面避免医生手术操作时分心失误,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病人的安全感,以逐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水平,树立心身统一的观点,环境与个体和谐的观点。为医务人员和病人共同创造一个整洁、清新、安静的手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