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常见危重证护理——高热
概念 一般指由外感时邪热毒及内伤疾病等引起的以体温升高至39℃以上为主证的多种急性发热综合症。是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常见于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暑、风湿热、恶性肿瘤或临床输血、输液出现反应时。
病因病机
高热常由于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引起,临床以外感为多见。
① 外感发热:多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伤及肺卫,邪正相争,致使营卫不和,阳气蒸越于外而发高热。
② 内伤发热:多由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或因瘀血内阻,久而化热;或因食积停滞而发热。
一般护理 病室环境
高热病人的病室温度要适宜,不可过高亦不可过低,过高易使体温上升,过低易复感外邪而加重病情。室温可保持在20~22℃左右。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高热病人口咽容易干燥,冬天可在暖气上放一盆清水,使其蒸发以湿润空气,有条件时可使用加湿器。另外,还要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噪音影响病人休息。室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强光刺激。
饮食护理
①高热病人的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以流食、半流食为宜。
②病人口渴时应鼓励多饮水或果汁,如西瓜汁、梨汁、桔汁等。汗出较多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可用鲜芦根煎汤代茶饮或给淡盐水,不能饮水者,应用鼻饲法或静脉输液等方法补充津液的消耗,以免脱水。
③高热病人应忌食油腻、辛辣、厚味食品。热病初愈,饮食仍以清淡稀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要注意补充营养,要少食多餐。可选择瘦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
服药护理
高热病人起病急、病势重、变化快,如按常规每日服一剂效果不明显,可每日服2~3剂,每2~4小时服一次。服药困难时,可将药液浓煎以减少药量,或用鼻饲给药法灌服。服药后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降温护理
应根据证型的不同,辨证选择降温方法。
①物理降温法:可采用冰袋冷敷头部或腹股沟等部位;或用中药煎汤擦浴,如荆芥水、石膏水擦浴;或用温水、酒精擦浴,冰水灌肠等方法。降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体温下降情况以及病情变化,以免体温骤降而致虚脱。
②针刺法:可选用大椎、曲池、合谷、风池等穴,用毫针刺法或十宣放血法降温。
③刮痧法:中暑高热病人,可在两胁部、夹脊部、肘窝等部位进行刮痧。
④药物降温:选用柴胡、银花、黄芩、大青叶等中药煎汤饮或用注射剂,如柴胡注射液、黄芩注射液等。中成药可选用紫雪丹、牛黄清心丸等。
⑤中药灌肠法:根据病情可给予中药煎汤灌肠通便,也能够降温退热。
辨证护理 常见高热病情变化比较迅速,由表热证而发展至半表半里证,再向里传变而成里热证。因此,临床要针对不同的病人辨证护理。
来源:护士笔记网-护士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