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1.流行病学
①询问病前有无被犬、狼、猫或其他牲兽咬伤史(包括某些啮齿类动物与蝙蝠等),或被上述病兽唾液直接沾染皮肤尤以破损处与鼻、眼、口等粘膜史。有无接触病畜皮、进食病畜肉史。
②拘禁咬人动物,观察有无狂犬病征。有条件者可取咬人动物涎液分离病毒,如阳性,应按狂犬病处理。
③如咬人动物已被击毙,可立即取脑部海马角组织,检查有无内基小体,同时用脑混悬液接种动物(小白鼠或豚鼠),或涂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查。
④有无吸入蝙蝠群居洞穴中含病毒气溶胶史。
2.病史与体检 注意咬伤部位有无感觉异常及疼痛,有无感觉过敏、烦躁、恐惧、不安、牙关紧闭、恐水症状及麻痹征象。
3.检验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疑难病例,必要时检查脑脊液,患者唾液接种动物分离病毒,或唾液或尿沉渣或角膜印片作免疫荧光染色检查。患者病故后,取脑组织接种动物,涂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查,或切片检查内基小体。
[治疗]
尚未发现特效药物,主要是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1.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吹风和水声。烦躁不安时,可予足量镇静剂或安眠剂。
2.早期气管切开,用人工呼吸器协助呼吸。
3.给予足量液体;为了减少刺激,可用静脉切开。
4.补充足量维生素B1及C.
[护理]
1.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医护人员如有皮肤破损,应戴乳胶手套。
2.单间接触隔离。被患者唾液沾染的用品均应消毒。须防患者在痉挛发作中抓伤咬伤。
3.病室内保持绝对安静,防止音、光、水、风等刺激。作好监护工作。
4.若可能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必要时咽部用0.5%~1%丁卡因喷雾后鼻饲。
[预防]
1.局部创口处理 被疑有狂犬病的动物所咬伤或抓伤,应迅速用清水、20%肥皂水或用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氯己定、消毒净、50%~70%乙醇等,充分冲洗创口。咬伤后1h内肥皂水冲洗有效,咬伤后12h内用高浓度苯扎溴铵冲洗有效。冲洗前先用长棉棒蘸冲洗液伸入创伤深处充分擦洗,然后用带钝针头的大型注射器用力冲洗,并以70%酒精及浓碘酊反复涂拭。如有高效免疫血清可在创伤处作浸润注射,创口在数日内不缝合。必要时可用抗菌药物与破伤风抗毒素,防治继发感染。
2.狂犬病疫苗之应用
(1)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立即开始应用疫苗:
①咬人动物呈现狂犬病的临床病状。
②动物在观察期间死亡,且已找到内基小体。
③动物当场击毙,且已找到内基小体;或确知当地有狂犬病存在。
④在头、颈、肩、手等处有咬伤,尤其是小儿,且确知当地有狂犬病存在。
⑤咬人动物已失踪或杀死,无法觅回观察检查,且确知当地有狂犬病存在。
⑥无防护皮肤被咬,无流血的轻度擦伤或抓伤,破损皮肤被舔。
(2)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通常不一定需要应用疫苗:
①完整的皮肤,未曾被狂犬病病兽的唾液所沾染。
②被咬时有数层衣服保护,皮肤未被咬伤。
③确知当地并无狂犬病存在。
④咬伤部位曾经即时适当的处理,且咬人动物并非狂犬病兽。
(3)预防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地鼠肾细胞组织培养灭活疫苗,反应轻微而免疫效果较好。剂量及用法:佐剂疫苗、浓缩佐剂疫苗及冻干浓缩疫苗全程需肌内注射3针~5针,分别在0、3、7、10和30d各肌内注射1针(2ml),严重咬伤者疫苗可加用全程10针(当日至第6天每日1针,然后于10、14、30、90d各注1针):对四肢、躯干浅表中度咬伤、抓伤及有少量出血者肌注3针,每7天注射2ml;对头、面、颈、手指咬伤,多部位咬伤或深部咬伤,粘膜(口、鼻、眼及肛门等处)沾染病毒,则须在完成5针注射后再肌注2针,即每10天肌注2ml.如间隔较长时日后再次被咬,可用佐剂疫苗加强注射2ml.一般在注射后1周即开始产生中和抗体,2周保护性抗体阳转率100%。
②人二倍体细胞疫苗:于被咬后0、3、7、14、28、90d各注射1ml,如第5针后血清抗体已产生,可免去第6针。罕见不良反应,效果优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③当处理免疫反应低下的病人,或暴露时间已超过48h者,WHO建议首针免疫剂量应加倍。
3.高效价免疫血清 如人狂犬免疫球蛋白(HRIG)与疫苗联合应用:创伤深广、严重或发生在头、面、颈、手等处,同时咬人动物确有患狂犬病的可能性,则应立即注射高效价抗狂犬病血清一剂(国产干燥精制抗狂犬病血清用量,按溶解后0.5ml/kg计算,特别严重的可加1~2倍计算。咬伤72h后应用无效)并以血清在创伤处作浸润性注射,继予一疗程疫苗,首针疫苗应加倍。注射完毕后10、20、90d时,各补注疫苗~针。注射血清前为防血清过敏反应,须予皮内或皮下试验性注射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