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介入稳定性心绞痛(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其包括多种亚型,其中高危组UAP危害最大,如何处理该类患者目前尚有争议。本研究观察了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结果,并与药物强化治疗后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入选病例为1999年1月至200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1例高危UAP患者。男47例,1.2 女24例,1.3 年龄67.12±12.34(45~77岁),1.4 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5 视为高危UAP患者[1]:48小时内反复1.6 发作静息心绞痛;发作时ST下降幅度>1mm,1.7 持续时间>20min,1.8 肌钙蛋白T或I升高。排除AMI患者。
1.2 实验分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急诊介入治疗组,入院24小时内行冠脉造影,根据病变情况行介入治疗,为43例患者;非急诊介入治疗组,入院后强化的药物治疗一周后行冠脉造影,根据血管情况行介入治疗,为28例患者。如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发生AMI,立即行冠脉造影并行急诊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300mg一日一次,噻氯匹定250mg一日二次,依诺肝素60mg一日二次,根据病情给予不同剂量的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降脂药物等。介入治疗术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噻氯匹定、降脂药物,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降脂药物等。两组入院时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基本相同。
1.3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观察指标:以常规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由三位经验丰富的心脏介入医生对冠状动脉病变判断,以血管狭窄≥50%为病变血管,病变狭窄≥70%则行介入治疗;病变狭窄≥50%且<70%,若有症状相关的对应体表心电图动态缺血证据,亦行冠心病介入治疗。记录30天内心脏事件(包括心绞痛、AMI、猝死、再次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以t检验行差异显著性检验;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情况: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情况相似,参见下表,急诊介入治疗组与非急诊介入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情况
急诊介入治疗组 非急诊介入治疗组例数 43 28
前降支 22 15
回旋支 15 8
右冠 16 9
单支病变 12 7
双支病变 13 8
三支病变 5 3
病变长度≥20mm(例) 9 5
完全闭塞病变(例) 4 2
单纯PTCA血管(支) 3 2
失败血管(支) 2 1
植入支架(个) 48 29
2.2 急诊介入治疗组和非急诊介入治疗组观察指标的比较
与非急诊介入治疗组比较,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能降低30天内心绞痛、AMI、猝死的发生,p<0.05;能够缩短症状缓解及住院时间,p<0.05;降低住院费用,p<0.05;再次介入治疗、冠脉搭桥手术、介入成功率及症状缓解率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详细资料见表2.
表2 急诊介入治疗组和非急诊介入治疗组观察指标的比较(30天内)
急诊介入治疗组 非急诊介入治疗组 x2值 t值 p值
心绞痛(次数) 105 213★ 14.61 <0.01
AMI(人次) 2 6★ 12.47 <0.01
猝死(人次) 0 2★ 4.36 <0.05
再次介入治疗(人次) 0 0 0.00 >0.05
冠脉搭桥手术(人次) 2 2 2.13 >0.05
介入治疗成功率 97.1% 98.7% 0.16 >0.05
症状缓解率 90.1% 89.6% 0.10 >0.05
症状缓解时间(天) 3.1±2.3 7.4±4.6★ 3.57 <0.01
住院时间(天) 7.9±3.3 14.5±4.9★ 2.78 <0.01
住院费用(元) 47567±15459 54392±13278★ 2.01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