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 改进中药保留灌肠方法临床观察
我院消化科自1991年11月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的新方法治疗慢性结肠炎。由于改进法和传统法使中药在肠内保留时间的差异,其治疗效果有明显不同。现将改进的中药保留灌肠方法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64例、女36例,年龄在25~60岁。100例病人均经直肠镜检及病检诊断为慢性结肠炎,其中病变部位在降结肠30例,乙状结肠、直肠36例,横结肠14例,全结肠10例,升结肠10例均属于中药保留灌肠的适应证。
1.2 药液制备与液量
药液是根据医嘱。100例病人方药主要是银花、地丁、天癸、蒲公英、甘草煎成水剂,经纱布滤过备用,一次灌入液量以100~200ml为宜。
1.3 具体方法
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灌入方法。其中50例按照传统法进行保留灌肠,另外50例按照改进法进行保留灌肠。传统法是根据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1]两组患者在接受保留灌肠的同时常规服用甲氰咪呱。
1.3.1 做好灌肠前病人心理护理
护士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讲明中药保留灌肠的目的、过程、效果及要求,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密切配合。
1.3.2 用物准备及操作方法
(1)热水袋1个,250ml无菌输液瓶1个,细肛管1根,常规灌肠用物一套。
(2)中药煎剂100~200ml,药温为39~41℃。将药液倒入无菌输液瓶内,加1%奴夫卡因20ml;
(3)用一次性输液管连接肛管,将莫菲氏滴管下端输液管盘成环状置于热水袋下保温(水温60~66℃)。
(4)治疗安排在病人晚间睡前进行,嘱病人排空二便并做好休息前的一切准备。
(5)按常规灌肠操作法,肛管插入深度为25~35cm,点滴法灌肠,速度30滴/min,以病人感觉下腹温暖、舒适、无便意为宜,灌肠完毕即休息。
2 结果
2.1 两组方法肠内保留时间比较(表1)
表1显示改进法在肠内保留时间最长,传统法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较短。
表1 两种方法肠内不同保留时间百分率比较
例数 保留时间>6h 6~4h <4h例数 (%) 例数 (%) 例数 (%)
改进法 50 14 28 35 70 1 2传统法 50 0 0 22 44 28 56
χ2=42.10,P<0.012.2 两种方法效果比较(表2)
表2 两种方法灌肠效果比较(例)
例数 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改进法 50 26 19 4 1传统法 50 10 20 14 6
χ2=8.132,P<0.05 经不同方法中药保留灌肠的病人经过4个疗程治疗后,再经直肠镜检查及临床症状的观察,采用改进法的病人有效率达98%.经χ2检验,P<0.05.
3 讨论
保留灌肠是利用肠粘膜直接吸收药物而达到治疗目的,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2]中药灌肠以苦寒药为主,具有解毒、凉血、止血等功能,[3]但在肠内保留时易刺激肠道增加肠蠕动,使药液保留时间短影响疗效。本文在中药保留灌肠传统方法上进行了改进。①用热水袋行输液管外加温,保持药液恒温,减少药液对肠粘膜的冷刺激。②用输液管连接细肛管滴注灌入,速度缓慢,减少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③药液中加入1%的奴夫卡因,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使肠蠕动减慢,并且有止痛作用,从而延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④肛管插入较深(25~35cm)可减少对直肠肛门的刺激。
由于在各个环节上减少各种因素对肠粘膜的刺激,使肠蠕动减慢,病人感舒适、无便意,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延长。灌肠液在肠道内存留2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6h以上效果最佳,充分发挥药物作用,从而达到了有效的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