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乳房按摩
在孕期纠正或改善乳头异常,[13]在哺乳期能使储存在乳腺管中的乳汁排出。[10]但与产妇血液中催乳素水平的增加无相关性。[10]乳房按摩的作用为:①松解乳房基底部与胸大肌筋膜的粘着。②保护乳房组织的弹性。③改善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3.5 喂奶时间及喂奶次数
Salariy等[14]报道,产妇在分娩后10min内让婴儿吸奶比4~6h后吸奶的母乳喂养时限长。喂奶间隔2h比间隔4h的母乳喂养时限长。而且泌乳始动期提前24h建立。其他学者报道即使在分娩后2个月、6个月、8个月增加母乳喂养次数和时间也能增加泌乳量。[15]喂奶次数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可能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吸吮刺激强度的变化,其次是腺泡内压力的改变,第三是射乳反射次数。[14]因此应鼓励产妇增加母乳喂养次数,每天8~12次为宜。[7]提早喂奶时间,以提高泌乳量和母乳喂养时限。
3.6 乳房排空
乳房排空可降低住院期间添加奶库奶的例数。[11]
4 影响乳汁分泌及母乳喂养率的因素
4.1 精神因素
吸吮时刺激对射乳期(吸吮时,吸吮刺激通过乳头及乳晕上的感觉神经末梢,传入脑垂体前叶,催产素释放,并进入血循环,作用于围绕腺泡的肌上皮细胞使其收缩,快速引起乳汁从腺泡、小导管进入输乳导管和乳窦而喷出。此过程就是射乳期)的建立起关键作用。但感官刺激如听觉(婴儿哭闹)和视觉也起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下丘脑垂体即神经-激素作用,完成喷乳反射。[15]严寒、焦虑、疼痛,可使射乳减少。一般认为产后休息不好、生气、忧虑,对哺乳自己的孩子信心不足等因素能够抑制脑垂体分泌催产素影响母乳喂养。因此在哺乳期应尽量避免这些不利因素。
4.2 母婴健康
在孕期患病,如贫血、肝炎、甲状腺瘤等,[16,17]能使产后母乳喂养时限减少。产后患感冒能使泌乳量锐减。[18]疾病可通过下列途径影响母乳喂养:①疾病本身导致泌乳量减少或无乳。②因病造成食欲差、营养不良、精神紧张、休息不好等。导致泌乳量减少。[2]③因病用药产妇担心药物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健康而中止哺乳。④因患病害怕传染给婴儿而被迫停止哺乳。⑤婴儿有病拒乳,吸吮次数减少,产妇焦虑等。同样使泌乳量下降。为此做好妇幼保健工作是提高母乳喂养率的保证。
4.3 药物与泌乳
促乳药有产泰,其通过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使乳汁分泌增多。中药有:黄芪、当归、路路通。主要作用是补气血,通径络、活血化瘀,促使机体具备泌乳条件,有利泌乳。抑制泌乳的药物:多巴胺是生理性的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因此多巴胺类药物(如5-羟色胺等)及能使垂体多巴胺增加的药物(如苯丙胺类、儿茶酚胺类)能抑制乳汁分泌。[16,19]吡哆醇类已知在大剂量(600mg/日)应用时,能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的含量,减少催乳素的分泌,从而使泌乳量减少。[16]
4.4 产妇因素
产妇分娩时失血过多,剖宫产、会阴部感染、产后子宫出血、淋沥不断,对乳汁分泌和母乳喂养不利。[2,19]因此尽量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并建立常规的母乳喂养宣教制度,培训医务人员帮助解决母乳喂养中的诸多问题。
4.5 营养与泌乳
母乳来源的物质基础是有足够的营养素摄入。Villar[20]认为:为保证泌乳成功母亲必须在孕期贮存约4kg以上的脂肪。蛋白质摄入量需在每天摄入量的基础上额外增加20g.乳母营养和饮食成份对乳汁量有明显影响。[21]在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增加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能提高泌乳量。正常健康产妇分娩后应以小米汤代水饮用,可使泌乳量增多。但有研究表明:当营养满足机体需要后,仍单纯增加营养并不能增加泌乳量。[22]所以目前应加强乳母营养的研究。
4.6 社会及环境因素
乳母受教育程度高,其婴儿母乳喂养率也高,社会经济地位,对乳母有明显影响。妇产科医务人员对乳母进行母乳喂养的宣教指导能显著提高母乳喂养率。[23]
产妇在哺乳期间住房拥挤,条件差、环境嘈杂、卫生不好,空气污染,使精神紧张,休息不好,不利乳汁分泌和母乳喂养。因为精神因素可影响下丘脑及垂体功能,从而减少或抑制催乳素的分泌,使泌乳量减少。[6,19]上述因素可影响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识和喂养方式的选择。
总之,泌乳量及母乳喂养受到诸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有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