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静脉穿刺不同进针法对血管组织损伤对比研究

来源:  作者:护士笔记网  (查看评论)

  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和抢救病人最常用且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临床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如何运用最佳的静脉穿刺法,减轻病人痛苦及对组织血管的损伤,确保穿刺一次成功,是广大护理人员一直研究探讨的问题。我院将传统的针尖斜面向上进针法改为针尖斜面向左进针法,并对两种进针方法所致病人疼痛反应及对组织血管损伤的影响等进行了观察比较。

  动物实验选用的是大耳新西兰健康白兔。操作由一名主管护师进行,严格无菌操作,选用7号输液头皮针,实验组在兔左侧耳缘静脉采用针尖斜面向上进针法。两组均在血管上方直刺进针,进针角度为35°~45°,穿刺成功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时间为1min,然后将棉签竖放在针眼上,快速拔针后按压3min,连续注射6天后,第7天取活体标本,切除长度为沿耳缘静脉方向距首次及末次静脉穿刺点各1cm处,宽为距穿刺静脉0.5cm为中心的左右耳廓组织,经10%甲醛固定24h后,常规技术处理切片,HE染色作病理分析。 

  临床上选用了意识清楚、无感觉障碍、治疗合作的130例病人,用温度相同的同一液体及药物,采用自身对照法进行观察,结果讨论如下。

  皮肤痛觉纤维是游离的神经纤维,大多数分布于表皮,其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在人体手背有触点25个,痛点100~200个,当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首先引起组织内释放某些致疼物质,作用于神经末梢,产生痛觉冲动并传人中枢引起痛觉,所以表皮对疼痛特别敏感。而静脉穿刺时的痛觉强度取决于刺激强度、速率、时间及作用面积。针尖斜面向左直刺法,利用针尖刃面的锐度,针尖与皮肤的接触面积相对减小,进针速度快,对皮肤的伤害性刺激减轻,疼痛反应小。

  针尖斜面向上直刺法,由于针尖斜面的缺口大,马蹄样斜面对皮肤组织血管壁的切割性损伤面较宽,易致肌纤维断裂,将皮肉切碎而堵塞针孔,致穿刺失败;针尖斜向左直刺法,充分利用针尖刃面,进针缺口小,针头斜面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减小,可减少进针时带入的微粒成分,针孔不易被堵塞,因此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针尖斜面向上穿刺法,由于切割面增加,血管壁受损增加,穿刺点伤口大不易愈合,而易发生管周瘀血和液体渗漏:由于血管壁损伤,内膜下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激活体内外凝血系统形成血栓;血管壁损伤增加,液体及细胞渗出增加,致结缔组织增生。

  针尖斜面向左直刺法,针尖对血管壁造成的创口与血管纵轴平行,而血管肌纤维的回缩力是向心且垂直于血管纵轴,退针后与血管纵轴平行的创口,在垂直于它的回缩力作用下易于闭合,因此不易渗漏和出血。

最近更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