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轻伤自我护理慎防感染
医学指导:国际人道救援医学会理事、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中心黄子通主任、感染科张立伐主任
碘酒、酒精帮助外露伤口防感染
据记者截稿前四川汶川地震相关报道显示:目前当地光伤员就多达十几万人,而全国到达当地的医疗救援人员则是近4万人。“现场救出了很多重伤患者,医疗队肯定会先集中大批人员抢救、保存他们的生命和主要器官安全。其余被救出的轻伤患者或是躲避地震时受皮外伤的人群,更多的时候需要自我看护、处理伤口。”黄子通主任告诉记者,此时一味希望得到良好充足的药材供应和随时更换包扎是“不现实”的,患者应学会就地取材获得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伤口自我处理。
“外露伤口最怕的就是被污染,所以在气温高、人群密度大的环境下,保护好伤口不被撞到,并对伤口进行消毒能非常有效对抗细菌滋生、发炎。”黄子通主任表示,如能找到碘酒、酒精是最“上乘”的,如果难以寻觅,可以退而求其次找抗菌素、消炎药吃下。“这个方法简单好办,因为消炎药比较好找。只要身上有伤口,一般吃上两三天剂量的消炎药,就可以在一定程度防止细菌感染。”
除此以外,黄子通介绍,万金油、祛风油也可在此时派上用场。“将其擦在伤口四周围,但小心别碰到伤口以免引起疼痛,同样可以起到保护伤口的作用。”另外,黄子通说,如果能得到红药水、紫药水,可以直接涂在伤口上,起到消毒作用。
“爱惜伤口、只要它表面开始结痂,就是很大‘利好’消息,虽然可能非常痒,但要控制不去撕挠,因为痂的最大作用就是保护肉不接触外在空气,并慢慢长出新的皮肤。”黄子通说。
伤口要注意保持清洁
黄子通介绍,在寻找药物消毒的同时,保持伤口干净是另一自我护理原则,他认为,远离垮塌处非常重要。“很多细菌长年累月在楼房架构里生存,地震导致大量释放、暴露到空气中,垮塌处附近空气可想而知非常污浊,所以尽量远离楼房垮塌现场对于伤口护理非常重要。”他表示,地震过后,生水和淤泥、尘土四处可见,这些对于伤口好转都是重大“威胁”,所以防止接触生水、泥土也十分必要。
“一般情况下伤口无大碍可以静养等其自然好转,但一旦伤口出现红肿或人体伴随轻微发烧,应立即寻找医护人员帮助,此时很可能预示伤口恶化或其他疾病发生。”黄子通提醒。
预防肠道传染病莫喝生水
“卫生条件差、人群拥挤扎堆、温度回升,这些都是传播细菌、病毒的可怕‘温床’,灾难发生后要高度警惕传染性疾病在灾后人群中传播。”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张立伐主任表示:相较呼吸疾病等,肠道疾病的预防更应放在前列。他告诉记者,在目前灾后总体环境来看,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非常容易发生,它会导致人体重度腹泻甚至拉血等情况产生。
张立伐指出,预防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目前既无特效药也无疫苗。但他提醒:灾区群众越是生存条件差、人体长久疲劳、越应注意个人卫生,否则肠道疾病来袭很容易“中招”,因为此时外部环境和内部免疫系统都处在“较差”的水平。他建议,不要饮用生冷、不干净的水,有条件最好煮沸再喝,食物必须干净、煮熟,半生半熟吃下去更容易发病。生吃的瓜果要洗干净,最好用开水烫了再吃,严格把好关以免“病从口入”。
警惕细菌性痢疾和霍乱
张立伐告诉记者,除了常见的大肠杆菌会引发腹泻等病症,还有两类传染性疾病可能在重大灾难后发生,而且一旦发病及传播就会十分严重,那就是细菌性痢疾和霍乱。他介绍,患细菌性痢疾的人很多会伴有拉血,是一种“更厉害”的肠道传染病。“它往往喜欢在高温季节流行,而且一旦环境卫生状况突然变得恶劣,它就可能在此时乘虚而入。”据介绍,细菌性痢疾不止是拉肚子、拉血等征兆,还会出现中毒症状。
“霍乱是此时值得警惕的疾病,历史上曾经多次有过灾难后引起霍乱小范围暴发和流行。霍乱在我国时有散发,且传播速度很快,属于烈性传染病。”张立伐说,霍乱非常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它会让人体产生大量排泄物,而且十分难控制、难止泻。“虽然霍乱现在已经有口服疫苗可以预防,但灾区民众还是应该注意预防。”
专家表示,灾区人群预防以上两类疾病更多应从注意孩子和自身卫生情况入手,如教育孩子别在地上玩耍、监督其不用牙咬指甲或吸吮手指、白天温度过高不让孩子吃放置时间太长的剩奶等。除此,还应保护易感人群,对曾经接触过菌痢的小孩,应密切观察7天看其是否有不适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