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如何避免经常感到地在震动错觉
9130次,这是截至5月29日12时,汶川大地震主震区监测到的余震次数。仅28日12时至29日12时,3.9级以下余震就为219次。
“不到四川不知道摇晃”,作为地震的次生危害,余震危害重灾区受灾群众生命安全,危害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也不时带来震区范围内城市生活中的心理恐慌。
甚至,“经常感到地在震动”“不自觉地总看水杯是否移动”“每晚睡在野外帐篷里才踏实安心”……在成都、绵阳等市区,一些未遭受到地震直接侵袭的市民总是怀疑余震来临,出现了被心理治疗工作者称为“心理帐篷”的问题。
专家已经解释:大地震后的余震是一种常见现象,有的地方余震还会相当频繁。群众出现一些恐慌很自然,关键是如何缓解群众的恐慌心理,帮助他们收起“心理帐篷”。
一是要有权威的发布机制。这次汶川抗震救灾显示出高度的公开透明,对于能够预报的地震,政府都会及时发布信息,对人的生命高度负责。而对于谣传,则不能任其散布,甚至干扰抗震救灾的进行。针对28日有高烈度余震的谣传,四川省人民政府当天下午举行了新闻发布会,由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所长程万正辟谣:可能是对邻近省份关于将发生预报的误传,并明确未来几天成都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使群众放了心。
二是要大力普及防震知识。其实,做足慢工夫,使群众掌握足够的防震、避震知识,正确认识和对待余震,本身就是抗震救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群众清楚,尽管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准确预报地震,也不能因为不能准确预报就相信道听途说,需要理智科学地面对,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三是多做相应的防范和提醒。要对危险区域、危险路况、复杂情况等多做防范工作、多做必要提醒,使人们多一分小心,多一分安全。
当然,还要形成群众的正确防震心理。心理专家提醒有“帐篷情绪”者:深呼吸,暗示自己很安全,循序渐进摆脱心理阴影。